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10-22蔡辉
蔡 辉
(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新疆 塔城 834700)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的症状具有胸骨后疼痛、心衰、濒临死亡感觉等。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发病相对突然,具有较快的进展速度,如果治疗不够及时,而且治疗的方法不恰当,则会大大提升患者的病死率,并且部分患者在治疗以后会留有残疾问题[1]。因此,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尽最大可能的提升日后的生活质量,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举措。本研究对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报告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是在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患者的纳入标准为:满足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诊断标准获得确诊;对本研究具有知情权,同意加入到研究中的患者。排除的标准为:存在脑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药物禁忌症者;精神障碍者。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各具备20例的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具有12例男性和8例女性,年龄最长者为76岁,最小者为40岁,平均为(58.6±3.2)岁;参照组具有14例男性和6例女性,年龄最长者为75岁,最小者为42岁,平均为(59.4±3.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的患者在抢救期间仅进行一般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主要的内容为:
首先,加强抢救护理质量。在接收到120电话以后,及时的同来电人员保持通畅的联系,依照电话内阐述内容,实施正确的急救指导,同时尽快的出车开往现场进行救治。护理人员积极的配合医师工作,协助其实施初步诊断以后,把患者向急诊室进行迅速的转运。在进行转运患者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跟医院急诊科加强联系,并且尽快的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其次,急诊科护理工作。患者送往急诊室以后,对于患者的病情状态进行尽快的评价,做到争分夺秒,在1分钟之内结束患者的评估。先抢救,再进行挂号,并且打开绿色通道。
接下来,遵循医师的要求,展开急救工作。1到2分钟之内进行迅速的吸氧,控制为每分钟2L-5L,在3分钟之内对患者实施监测血压以及血氧情况。并且在5分钟之内予以建立起静脉通路,10分钟之内展开血液标本的采集,及时的检查好血常规以及凝血、心肌酶指标等。另外,及时的进行监测血压以及心电图,安抚患者,排解压力。依照医生的嘱咐让患者舌下含服0.5 mg硝酸甘油。如果患者具有心绞痛不能良好的控制,则实施静滴硝酸甘油,同时进行吗啡镇痛,监测好各项生命指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最后,实施冠脉介入治疗护理。先按照标准的流程实施冠脉造影,在1.5小时之内,积极的辅助医师实施介入治疗。全部的护理工作中,均要严密的做好护理记录,严格的记录相关的抢救记录,提供给后续的治疗方案有价值的依据。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急救所需时间、分诊时间、病情缓解时间和静脉用药时间几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21.0。其中,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平均数(±s)的方式进行表达,使用t进行组间对比;计数资料使用自然数(n)和百分比(%)的方式进行表达,使用卡方进行组间对比。当P<0.05时,为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 果
如下表1所统计,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高,而且研究组患者急救所需时间、分诊时间、病情缓解时间和静脉用药时间更少,同参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对比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由于冠脉持续缺血和缺氧引发,严重的情况下能够产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传统方式的急诊护理流程,通常是采取急诊室基础护理经验的方式,为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常常出现缺陷问题,对于抢救的效果造成一定影响[2-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将抢救成功率进行提升,可以依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状态,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进入到急诊室之前,先予以相应的抢救,确保生命体征平稳,防止死亡。送入到急诊室以后,通过各方的密切配合,将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能够争分夺秒。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以后,能够有效的缩减急救时间,尽快的识别疾病以及进行对应的检查跟治疗,使得护理流程更具备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程序化,全面的将抢救成功率提升。
4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展开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方案,可以将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值得大量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