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的形成

2018-10-21宫敬才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英国

宫敬才

摘 要: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文献汗牛充栋,林林总总的观点纷然杂陈,但解剖典型的方法总是被抛入视野黑洞之中,得不到表示存在的机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客观存在并运用解剖典型的方法。典型的国别意义是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社会历史意义则是以大工业为特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方法的形成过程起步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个前提条件发挥根本性作用,一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确立,二是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中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解剖典型的方法基本形成。在以后的政治經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运用这一方法解剖以英国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表性成果是《资本论》,方法论成就则是解剖典型方法的原理化:“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关键词:马克思;解部典型;英国;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1-0018-07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1.003

马克思长期探讨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问题,稍加梳理是如下情况。第一,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初试身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的方法论主张,要用经验方法研究政治经济学[1]111。第二,13年之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为其写有长篇导言,该导言的第三节篇幅最长,题目便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第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有不少插入语,其中为数不少的部分针对方法论问题,此为独特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思想资源。第四,在为《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写的《跋》中,马克思畅谈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是严格区分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二是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方法与黑格尔方法之间的关系。第五,在个人性通信中,马克思多次谈论政治经济学方法问题,例证如下:“只有抛开相互矛盾的教条,而去观察构成这些教条的隐蔽背景的各种互相矛盾的事实和实际的对立,才能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种实证科学。”“完全由于偶然的机会……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2]292、143五个方面的情况向我们证明了事实的客观存在,马克思确实长期且是不拘形式地探讨和论述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问题。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中方法问题的论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容的丰富程度鲜有人能与之相比。如此丰富的内容向后继研究者提出了挑战:这些内容如何命名?展开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凡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下过一番功夫的研究者,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且能引经据典地为这种理解找到根据。如下概括性说法可为例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是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是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分析和综合,是归纳和演绎,等等。这些例证表明,在马

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命名和具体内容的理解上,观点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大家基本认可的一致意见。检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便知,我们可在上述诸多提法之后再添一种新提法,以便概括和表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方法论主张:解剖典型。这是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方法,且是马克思运用的主要方法。可以这样说,没有解剖典型的方法,就不会有马克思的思想体系。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语境中,解剖典型既是研究方法,又是叙述方法。在研究方法意义上,马克思以英国为解剖对象,借此概括和抽象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叙述方法意义上,马克思把解剖英国得到的理论结果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地叙述出来。叙述对象不再是特定国家,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有一个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与他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本文的目的是把这一方法的形成过程原生态地再现出来,以便使马克思的方法论体系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马克思刚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的工作地点是德国资产阶级工商业报纸《莱茵报》。在这里工作时间只不过一年左右,但经历却让马克思刻骨铭心。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竭尽所能地美化和神化国家:“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是自由的现实化。”“神自身在地上的行进,这就是国家。”“因此,人们必须崇敬国家,把它看作地上的神物。”[3]258、259、285被黑格尔美化和神化的国家指称何谓?马克思工作期间所面对的是被黑格尔神化的普鲁士国家。这一国家的专制、保守和僵化,尤其是对思想自由不择手段的压制,让马克思无法忍受,不得不愤而辞去在《莱茵报》的工作。退出报纸后马克思在大力研究历史的同时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留存后世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在该手稿中马克思关注的是政治生活领域,批判目标是黑格尔对国家制度保守反动的理解,实际批判的是君主集权专制的普鲁士国家,批判的理论武器是人民主权论和人民民主论,比照标准则是法国大革命后确立起来的民主观念。马克思说,“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人民的特定内容。”“问题在于,那集中于君主身上的主权难道不是一种幻想吗?不是君主的主权,就是人民的主权——问题就在这里。”“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4]38、40如上论述既反映出马克思对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的理解,也表现出对普鲁士君主集权专制的强烈不满。从方法论思想史的角度看,这只是解剖典型方法的萌芽,不能说马克思以法国为比照标准的做法就是解剖典型方法本身。

1843年9月,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说,“到巴黎去,到这座古老的哲学大学去吧,但愿这不是不祥之兆!到新世界的新首府去吧!”[2]6把法国理想化的情绪溢于言表。一个月之后马克思确实到了巴黎,目的是与卢格一道创办《德法年鉴》杂志。在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形成史的意义上说,到达巴黎后的两件事特别值得关注。一是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二是与工人阶级有了直接接触,这对马克思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转变到无产阶级立场发挥了根本性作用。两件事促使马克思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体现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由此我们看到了解剖典型方法形成的重要契机。“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叛的、而且也只是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被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这个美好的未来好不容易才敢于从狡猾的理论向最无情的实践过渡。在法国和英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对财富的统治;在德国,问题却是国民经济学或私有财产对国民的统治。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是要消灭已经发展到终极的垄断;在德国却要把垄断发展到终极。那里,正涉及解决问题;这里,才涉及到冲突。”“德国无产阶级只是通过兴起的工业运动才开始形成;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虽然不言而喻,自然形成的贫民和基督教日尔曼的农奴也正在逐渐跨入无产阶级的行列。”[4]204、213

在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相比较的意义上分析马克思的两处论述,可以发现相对于解剖典型方法形成而言的六处变化。第一,概念使用方面的变化。原来运用的概念是“等级”“市民社会”等,现在使用的概念则是“阶级”“工业”和“财富”等。这些概念在随后写作的文献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便会成为基本和主干性的概念。第二,政治经济学术语及其思维方式开始出现,如对对外贸易政策辩论中贸易保护与自由竞争观点的评论。第三,开始拿英国与德国比较,虽然这里是法、英两国并提,但作为政治经济学和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毕竟进入了马克思的学术视野。第四,无产阶级立场已基本确立。这一立场是形成解剖典型方法的前提条件之一。第五,已注意到无产阶级的产生是“社会解体”的结果,这种思想是后来一再出现的“资本原始积累”论题的最早触及。第六,从法、英两国与德国比较的语境中已显露出在后来文献中极为重要的思想,经济发展呈现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程度高者是经济发育程度低者的未来方向。我们应当意识到,此为解剖典型方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没有这种思维方式,解剖典型的方法就不会形成。

相对于解剖典型方法的形成而言,1844年是个关键年份。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已经开始,思想开始急剧变化,作为证据的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文献表明,马克思以英国为典型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事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地产问题是论述主题之一,马克思在政治学和法学语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4]122-13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旧话重提,但这时运用的学科性知识、阶级立场和得出的结论诸方面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尤为重要者,这里以英国为解剖对象。“正如我们在英国看到的,大地产就它力求赚到尽可能多的货币而言,已经失去自己的封建性质,而具有工业的性质。它给所有者带来尽可能多的地租,而给租地农场主带来尽可能多的资本利润。结果,农业工人的工资被降到最低限度,而租地农场主阶级在地产范围内代表着工业和资本的权力……为了经受住新的竞争,已经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工资不得不进一步降低。而这就必然导致革命。”[4]264-265我们能从马克思分析中归纳出如下内容。第一,以英国为例证的原因是其土地利用的资本主义性质发育程度最高。第二,严格区分土地利用的封建主义性质和资本主义性质,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第三,用相对严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这种理解问题的思路后来成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典文献中的通常做法。第四,解剖典型方法意义的典型即英国已被找到和锁定,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和成就。自此后,马克思几乎持续到生命途程终结地关注和研究英国。

1844年7月,马克思写作了《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英国典型论的思想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大家都承认英国是个政治的国家。而且大家也都承认:英国是个赤贫的国家,连赤贫这个词都是源自英文。因此,考察英国的情况,是了解一个政治的国家对赤贫的态度的最可靠尝试。在英国,工人的贫困不是局部的,而是普遍的,不只限于工厂区,而且扩展到农业区。在这里,反抗运动不是正在兴起,而是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以来都在周期性地重复着。”英国之所以是考察贫困问题的典型例证,原因在于那里的工人生活状况已无法让人忍受:“多么好的新鲜的空气,那是英国地下室住所充满瘟疫菌的空气!多么壮丽的大自然的美景,那是英国贫民穿的破烂不堪的衣衫;是妇女们饱受劳动和贫困折磨的憔悴面容和干瘪肌肤;是在垃圾堆里打滚的孩子们;是工厂里单调的机器的过度劳动造成的畸形人!多么令人欣喜的实践中最细小的环节,那是卖淫、谋杀和绞架!”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如此恶劣的原因何在?罪魁祸首是“现代工业”[4]379、380、382。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并不复杂。工人的贫困是现代社会最刺人眼球的问题,造成工人贫困的原因是现代工业制度。英国的现代工业制度最发达,所以它的工人贫困问题最突出,也最典型。鉴于此,要解剖现代工业制度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剖英国是“最可靠的尝试。”这样的思想逻辑是内在驱动力,催促马克思关注英国,研究英国,做到这一点的便捷途径是研究以政治经济学文献为主的英国文献。

1845-1846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道写作了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之前,马克思已有近三年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留存后世的是三大笔记即《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三大笔记记录了马克思的研究历程,也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发育的程度,这一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解剖典型方法已初步形成。

“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这个国家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这一新阶段的其他条件——国内的自由竞争,理论力学的发展(牛顿所完成的力学在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都是最普及的科学)等等——在英国都已具备了。(国内的自由竞争到处都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争得——英国1640年和1688年的革命,法國1789年的革命。)竞争很快就迫使每一个不愿丧失自己历史作用的国家为保护自己的工场手工业而采取新的关税措施(旧的关税已无力抵制大工业了),并随即在保护关税之下兴办大工业。尽管有这些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竞争是实际的贸易自由;保护关税在竞争中只是治标的办法,是贸易自由范围的防卫手段),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它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并使分工丧失了自己自然形成的性质的最后一点假象。它把自然形成的性质一概消灭掉(只要在劳动的范围内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它还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它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使城市战胜了乡村。它的[……]是自动体系。[它]造成了大量的生产力,对于这些生产力来说,私有制成了它们发展的桎梏,正如行会成为工场手工业的桎梏、小规模的乡村生产成为日益发展的手工业的桎梏一样。在私有制的统治下,这些生产力只获得了片面的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而许多这样的生产力在私有制下根本得不到利用。一般来说,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最后,当每一民族的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时候,大工业却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大工业不仅使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而且使劳动本身都成为工人不堪忍受的东西。”[1]565-567

相对于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的基本形成而言,这段论述太重要了,这就需要我们细加品味和分析。

第一,马克思论述中的社会历史时间结构。马克思论述的语境是以西欧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史,其间有四个连续性的社会历史时期:“小规模的乡村生产”时期、手工业生产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和现代大工业时期。这种划分的历史意义非同小可,它使马克思解剖典型的方法建立在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

第二,大工业产生的社会历史性前提。这样的社会历史性前提有两个:一是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建立,以工场手工业为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的生产力已远远满足不了世界市场的客观需要。需要就是动力,资本贪得无厌的本性使然,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需要,而大工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二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条件。马克思为我们举出的例证是英国1640年和1688年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经济革命的必然伴生物,是根本的制度保障。

第三,英国是大工业的典范。两个社会历史性前提是充分条件,其中每一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只满足其中的一个条件者如法国,并不能在创建大工业的事业中领风气之先。满足上述两个社会历史性前提的只有英国,在大工业时期英国是当之无愧的典范。

第四,大工业的特征。与以前的历史时期相比,大工业时期的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为我们列出了十三项内容。一是大工业把自然科学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实行最广泛的分工。这里指称的内容是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特点和组织基础特点。二是大工业使竞争普遍化,这里的竞争既包括国内竞争,也包括国际竞争。竞争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战略。三是大工业创造了现代的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工业资本代替商业资本控制一切。四是大工业迫使个人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个人的全面性依赖关系已经形成。五是大工业消灭旧的意识形态,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六是大工业消灭所有个人和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七是大工业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八是大工业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包括社会关系、亲情关系和友情关系变成货币关系。九是大工业用现代大工业城市取代自然形成的城市。十是大工业使城市战胜乡村。十一是大工业使阶级关系简单化和模式化,消灭了以往等级的民族特性。十二是大工业造就的无产阶级有共同利益,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说,就是“工人没有祖国。”[5]50十三是大工业中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使工人无法忍受。十三个方面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紧密,这与马克思写作时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直接关系,但它们毕竟是大工业的根本特征。

第五,大工业中的阶级对立是客观事实,根本性对立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存在,这样的存在对许多人来说具有破坏性。这里的“人”中包括无产阶级,除此外还包括那些在竞争中的失败者、破产者,他们无法避免被抛入无产阶级队伍。

在马克思以后写作的文献中,英国典型论的论述一再出现,从持续时间和论述涉及的内容两个角度看,都能证明马克思一以贯之地坚持英国典型论。

例证一,“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在所有国家中,英格兰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它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首位,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这里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6]8、747

例证二,“在英国,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无疑已经达到最高度的、最典型的发展。”[7]1001

例证三,资本的原始积累,“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们拿英国做例子。”[6]823

例证四,“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封建租佃者才被产业资本家所取代。例如,在德国这种变化直到18世纪的最后三四十年才开始。只有在英国,产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643

例证五,英国是“世界市场的霸主。”“英国作为资本的大本营,作为至今统治着世界市场的强国,在目前对工人革命来说是最重要的国家,同时它还是这种革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业已成熟的唯一国家。”[1]712[2]329

例证六,“大工业的诞生地”是英国;“大工业的发源地”是英国[6]321、433。

例证七,英国是“自动生产的典型。”[6]438

例证八,土地所有制的资本主义化,英国“是其他大陆国家的榜样。”[8]236

例证九,“英国的工厂工人不仅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战士,而且是整个现代工人阶级的先进战士,最先向资本的理论挑战的也正是他们的理论家。”[6]346

例證十,“在世界各国中,大不列颠是资本专横和劳动被奴役达到了顶点的国家。”[9]133

例证十一,发明的资本主义利用“只发生在英国。”[10]367

例证十二,“英国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这里所以把英国摆在首要地位,只是因为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代表,而且对于我们研究的对象来说,只有英国才有不断公布的官方统计材料。”[5]593[6]278

相对于说明以大工业为特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是英国而言,12个例证可谓充分,其中隐含强劲有力的内在逻辑。逻辑的第一个层面是以英国为典型的理由。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典型,这与马克思为自己确立的研究对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一致;二是英国积累的有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验材料最丰富和最完整。逻辑的第二个层面是对第一层面的延伸,实际是回答为什么说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典型的问题。马克思给出的理由如下。第一,从经济体运行角度看,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育程度最高。第二,从历史角度看,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大工业起源和发展最典型。第三,从阶级关系角度看,英国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最残酷,工人阶级的觉悟最先进。第四,从资本结构角度看,英国的产业资本主导一切最典型。第五,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角度看,英国是世界市场的霸主,力量最大,最具象征意义。第六,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角度看,英国工厂中的机械化生产发育程度最高,因而最典型。第七,从科学发明的资本主义应用角度看,英国最典型。第八,从土地的资本主义利用角度看,英国是“榜样。”由上述内容构成的第二个逻辑层面有力地支撑起第一个逻辑层面,以无可辩驳的理由告诉世人,以英国为解剖典型地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理有据。

现在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除马克思如此地看问题外,其他人是否也如此地看问题?此为马克思观点的旁证。

旁证一,黑格尔说,“英国的物质生存建筑在工商业之上,英国人担任了伟大的使命,在全世界中作文明的传播者;因为他们的商业精神驱使他们遍历四海五洲,同各野蛮民族相接触,创造新的欲望,提倡新的实业,而且是首先使各民族放弃不法横行的生涯,知道私产应当尊重,接待外人应当友善,成立了这些为商业所必要的条件。”[11]467虽然黑格尔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名为“工商业”或“新的实业”,但他确实意识到英国人领“新的实业”的风气之先是可以确定下来的基本事实。这样的事实使英国的典型性作用突显出来,即“在全世界作文明的传播者”。与马克思的英国典型论相比,黑格尔的英国典型论要逊色很多,但能证明基本事实,黑格尔也把英国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

旁证二,1844年1月至2月,不满24周岁的恩格斯写作了《英国状况》系列论文中的《十八世纪》。文中说,“英国自上一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一次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1]87年轻的恩格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虽然他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称为“社会革命”,但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典范意义是他已经领悟到的神蕴。这种神蕴激励着恩格斯,结果是一年后面世的经典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对这一著作称赞有加,在《资本论》中多次提到它,用来资证明自己的观点。

旁证三,写作于1844年下半年至1845年年初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著述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在这部著作的导言开篇恩格斯就点出了英国的典型意义这一主题:“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上个世纪的后半期,随着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而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同时又推动了整个市民社会的变革,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现在才开始被认识。英国是发生这种变革(这种变革越是无声无息地进行,就越是强有力)的典型地方,因此,英国也是这种变革最主要的结果即无产阶级发展的典型国家。只有在英国,才能把无产阶级放在它的一切关系中并从各个方面来加以研究。”[1]388

旁证四,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当代历史学家乔伊斯·阿普尔比说:“因为资本主义在英国萌芽,所以进入人类历史的农业改良、全球探索和科學进步等资本主义方式都带着英式口音。18、19世纪,很多国家都追随英国的脚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换言之,市场经济对非英语国家保留了一丝异国气息,资本主义是第二语言,英国的邻居和对手除了模仿它别无选择,这也就是18世纪法国人惊叹的英国奇迹。”[12]20这位历史学家的叙事风格带有文学气质,但核心思想能让人容易地心领神会: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创造者,具有典型意义。

四个旁证向我们证明了两件事实。其一,英国典型论并非是马克思一人坚持的观点,而是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科领域中学者们基本达成的共识。其二,黑格尔和恩格斯的英国典型论还有一重意义,这就是它们构成了马克思英国典型论重要和基本的思想资源,这些资源对马克思英国典型论观点的形成发挥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中,恩格斯的影响更大、更重要和更直接。在英国典型论的形成过程中,恩格斯是先知先觉者,是给予者,而马克思则是受惠者。

上述例证和旁证告诉我们,在马克思和其他人看来,英国确实是创造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提出了问题。在马克思语境中,何谓典型?首先,典型具有比较的含义。这里的比较指称两项内容。一是共时性比较,即英国与其他国家比较,以期确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二者之间的区别。二是历时性比较,即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比较,以期确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育程度。其次,典型具有本质和规律的含义,这里指称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最后,典型是标准、法则和范式,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其他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标准、法则和范式。

对典型的界说带来了新问题。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历史意义的典型。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意味着什么?这是需要马克思回答的问题,马克思确实作出了回答。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判断标准区分了两种国家:工业国家和非工业国家。不管非工业国家的主观愿望如何,由非工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非人力所能左右。用马克思的话说,“大工业发达的国家也影响着那些或多或少是非工业性质的国家,因为那些国家由于世界交往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1]567在《共产党宣言》中,相同的主题重又出现,差别只在于表达得更具有鼓动性:“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5]35-36

1848年年底,为了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的经验和教训,马克思写作了《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论及的是政治领域而非经济领域,但典型的示范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突出和强调。马克思说,“1648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革命,而是欧洲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在这两次革命中获得了胜利;然而,当时资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新社会制度的胜利,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胜利,民族对地方主义的胜利,竞争对行会制度的胜利,遗产分割制对长子继承制的胜利,土地所有者支配土地对土地所有者隶属于土地的胜利,启蒙运动对迷信的胜利,家庭对宗族的胜利,勤劳对游手好闲的胜利,资产阶级权利对中世纪特权的胜利。1648年革命是17世纪对16世纪的胜利,1789年革命是18世纪对17世纪的胜利。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5]74这么多“胜利”实际是一个胜利,那就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领风气之先,提前预知和反映了新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的要求,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准备之后,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意义表现出来,以至于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大部分国家的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在一国之内按照资产阶级的面貌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在这里,典型的示范意义和未来趋势的预示意义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除点明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外,还把典型的意义上升到一般原理的高度加以概括,借此教育自己的同胞——德国人:“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因此,“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7]8从思想演化史的角度看,解剖典型的方法论原理终于诞生了。在国别意义上,英国是典型;在社会历史意义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典型;在社会历史演化的意义上,英国的今天是其他国家的明天,这种历史演化是“铁的必然性”,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7]9-10

综合起来看,从1843年10月至12月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1845-1846年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解剖典型的方法論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到基本形成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紧密交织的研究过程使内在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且为政治经济学所必需的方法论思想有了突破性、标志性的成果。这样的方法论研究成果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研究如虎添翼,以至于开始于1850年代的第二次大规模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神速。从1850-1853年的《伦敦笔记》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其间是近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持续不断且全身心投入地解剖以英国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剖的理论成果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此为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迹。为了证明这一点,举出如下例证就够了:1857-1858年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61-1863年写作的《经济学手稿》和四大卷的《资本论》。第二项工作往往被人们忽略,但理论价值和意义同样伟大,这就是解剖典型方法论思想的深化、运用、验证和原理化。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2]乔伊斯·阿普尔比.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M].宋兆,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On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Case Analysis

GONG Jing-ca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numerous literature on the method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conveying various kinds of miscellaneous viewpoints; however, the method of case analysis has been beyond the horiz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has been employed in the work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In terms of nations, the case refers to the Great Britain, the origin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in terms of social history, the case refers to the typical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originated in Introduction to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in which two premises play a fundamental part,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s proletariat standpoint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continues to work in 1844 Economic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and then came into being in German Ideology. I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of political economy, Marx employed th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typical British mod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leading to the masterpiece On Capital, a rationalization of case analysis, that is, “What the more developed industrial country reveals to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y is the future of the latter.”

Key words: Marx; case analysis; the Great Britain; Great Industry; capital mode of production

猜你喜欢

马克思英国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