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发生与防治
2018-10-21于海波
于海波
摘要:猪丹毒的病原是猪丹毒杆菌,在临床生产中属于急性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该病已经有超过百年的研究历史,但是目前仍然不能够完全的加以控制,一旦出现暴发性的流行,如果不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给养殖户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现主要介绍猪丹毒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并且阐述综合的防治措施,以期能降低饲养者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丹毒;发生;流行情况;临床症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10-0098-01
1 流行情况
猪丹毒杆菌属于极纤细的小杆菌,通常呈直形或稍弯状,不具有芽孢和荚膜,也不能进行运动,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猪丹毒杆菌的存在可以导致猪感染,其中以3~12月龄的猪群发病比较明显,此外3~4周龄的哺乳仔猪也会被感染发病。该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猪、病愈猪及健康的带菌猪,大约有30%~50%的健康猪携带此菌。实际生产中发现,伴随着猪年龄的增长反而对猪丹毒杆菌的易感性减弱,但其中1岁以上的猪,甚至基础母猪和哺乳仔猪都曾有发生过死亡情况的报道。
2 临床症状
急性患猪在临床中是最常见,主要症状是发病急,死亡率高,出现体温升高,大多体温会超过42℃,食欲减退,行走不稳,发病2天后猪身会出现紫红斑,多分布于耳、颈、背等处,按压时红色消退。
亚急性患猪体温大约为41℃,主要特征是猪身出现疹块,主要分布在背、胸、颈、腹侧等部位,一般出现疹块的部位会稍隆起,与周围皮肤分界明显,如同烙印一般。
慢性患猪通常是由急性转变而来,主要类型包括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
3 综合防治
3.1 日常预防
首先必须重视饲养场的饲养管理工作,相关的检疫工作人员应该加强日常对于农贸市场中流通肉品的检疫,猪在运输和屠宰的时候必需强化检疫工作。日常生产中应该确保猪舍内环境干燥、清洁,同时要重视通风状况,冬季气温相对寒冷所以要重视保暖措施,夏季气温高则应该注意采取降温措施,以提供给猪适宜的生存环境。平时饲喂的猪饲料要确保品质,饲养场应该选购优良的饲料,坚决禁止给猪饲喂霉变的饲料。除此之外,还要科学合理的配比日粮,坚决按照相关的配比标准加以调整,以保证猪可以采食营养全价的日粮。
3.2 消灭传播因素
猪丹毒杆菌可以长期的生存在土壤中,通常发生过猪丹毒的猪场,在其圈舍或者是放牧地区都存在猪丹毒杆菌。所以,在建设猪舍的时候最好采用水泥或者是石板作为地坪材料,这样便于采用消毒药液进行冲洗。每年还应该涂刷2次猪栏,生产中如果能对猪圈舍采用石灰乳进行涂刷可以发挥很好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猪丹毒的发生情况。
3.3 消灭传染来源
大多发生猪丹毒感染的猪场都是因为购人了病猪或带菌猪而引发,所以生产中坚持自繁自养是避免疾病人侵非常有效的方法。每年的夏秋季节是猪丹毒流行的时间段,所以在此时应该避免选购猪,如果必須要购人猪时,应该将选购回场的猪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进行混群饲养。另外,在猪丹毒流行的季节,应该尽量控制猪与其他畜禽的接触;同时还应该杜绝病猪肉或带菌猪的副产品流入健康区域中。
3.4 疫苗免疫
猪丹毒经常流行的地区应该定期给猪群进行疫苗接种,通常还要在每年的春秋季节或者夏冬季节定期进行预防免疫,以保证猪群可以获得足够的免疫力,目前这种方法是控制猪丹毒相对比较有效的措施。但是在给猪进行疫苗接种的时候需要注意,疫苗免疫前后的7天内禁止给其使用抗生素或其他化学药物,同时在对猪丹毒患猪进行治疗的时候不可以使用猪丹毒弱毒苗,因为即使给全群猪接种疫苗后,也只能保证未感染的猪获得暂时性保护,而容易导致健康猪感染病菌,此时如果配合的饲养管理措施不到位就非常容易暴发猪丹毒。
3.5 及时治疗
病猪可每头紧急肌肉注射400万~600万lU青霉素,间隔12h再注射1次,连续使用3次。如果病猪呈现出体温升高的症状,可以给其肌肉注射适量的安痛定,同时配合药物投喂,可以将0.3%的土霉素混合在饲料中给猪混饲,通常需要连续使用7天。猪群中如果出现发病猪,应该对整个猪群进行相应的药物保健,生产中通常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需要连续使用7天。对青霉素不敏感的患猪可以使用链霉素或氨苄青霉素进行治疗。整个猪群应该尽量控制冲猪、冲栏等操作,如果是环境温度过高而必须进行冲洗时,必须使用消毒过的水加以冲洗,而产生的污水应该采用适量的氢氧化钠进行消毒处理。暂时不能将猪排泄的粪便外运时,要在场内实行定点堆积粪污的处理方式,并且加以密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