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轻松教好初中物理
2018-10-21冯毕军
冯毕军
摘要: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度相当得大。这个时期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物理科学,没有任何基础,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学物理知识麻烦而产生对物理学科的反感,对物理成绩不上进。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物理公式的定理和运用,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用最轻松的教学方向,让学生获取最大的知识。
关键词:物理知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
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神奇的事情都和物理知识息息相关,地心引力就是一个例子,因此,物理的世界是非常有趣而又迷人的。可是在学生的眼里,物理就是最烦人的一门学科,厌恶物理,反感物理,学生产生这一想法的原因其实就是没有正确认识物理学科的含义,教师要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物理改观,认为物理是一个有趣的抽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物理理论理解透彻,从而进行轻松愉快的教学,那接下来我就来讲解一下教师如何才能教导好学生物理。
一、熟悉教材的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流程
要想教导好学生轻松掌握物理知识,首先教师自己要先理解透彻教材所讲的内容,注意物理在教育界的更新动态,跟紧教育的变革,在制定有效的教学流程,这是教师基本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物理问题,当然仅仅教师一个人熟悉教材所讲的内容还是不够的,学生也需要掌握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在学生拿到教程的时候就要先让学生阅读目录,了解初中物理讲的是什么。每当讲新课程的时候,要监督学生的预习情况,只有预习了课程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更轻松的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教师要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都信服。
二、掌握基础物理概念和物理公式
无论是学习什么课程,学生都需要掌握好课程的基础定理,才能往上进行难度更大的学习,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物理课程也是一样,都需要先掌握基础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公式,才能做更难的物理习题,那么教师要运用什么办法让学生牢记物理概念和物理公式呢?打个比方,实践记忆法:如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记忆方法有很多,只要进行正确的指导,牢记公式、定理没什么难得。
三、将物理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内容都是由科学家通过生活中事情的规律而总结出来的,说明物理是最贴近生活日常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一点,制定有效、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点听课乏力的时候,就可以将正在讲解的知识结合实际提问学生,例如,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站在沙坑中,一个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的同学站在沙坑中,脚陷入沙坑的情况将会怎么样的呢?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有趣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重新打起精神的继续听课。
四、有趣的物理实验活跃课堂气氛
制造轻松活跃的课堂,使学生的精力更充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备条件。在物理教学中,要想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只有在物理实验室了,因为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实验,可以和其他学生互相讨论,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自由发挥。学生进行有趣的物理实验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就会为了下次更好的进行实验,而主动学习教材中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实验的概念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利用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是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的最好方式。
五、掌握题型作答方法,實行课堂检测
要想在物理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就必须要学生了解不同物理知识所出的不同题目类型,掌握这些题型的做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提高作答正确率、节省作答时间。实行课堂检测可能会使得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也可能会使得部分学生对物理教师产生反感,但是总归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许多学生经常不会主动去复习所学的物理知识,使得上课所讲的内容没过多久就被忘记,而教育心理学家表示,在课堂检测当中,学生如果没有复习,不能通过测验,就会产生对检测的恐惧,使得自己集中精神,想了解检测的内容,此时教师只要讲解检测的物理题目作答方法,学生由于处于高度精神集中,会将教师所讲的牢记在脑海里,这样不仅课提高学习效率,又间接让学生轻松获得物理知识。
总结: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飞快,智能化的机器已经逐渐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要想在以后的智能化行业进行更多的创新和高升,掌握极强的物理知识是基础条件,只有物理成绩合格,在大学才能学习相关专业。因此,教师要在初中阶段就打好学生物理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掌握最初级的物理理论和公式,为将来进行更进一步的物理学习准好准备,为以后社会提供更多的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向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教育专业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牛佩红,《初中物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效果的现状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