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推广研究
2018-10-21敖小邯董丹蕊��
敖小邯 董丹蕊��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课程,是学生语言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尤其是阅读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灵活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推广的优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1-0068-02
引言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模块,是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阅读这个教学的核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彰显教学的活力,体现语文的生机与活力。
1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精读的阅读方法。在面对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仔细的阅读,一字一句的去读,先认识每一个字,再去理解每一个词语、句子的意思,最后去通解文章的意思,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课文当中一些比较好的句子挑选出来,让学生仔细的去欣赏和分析,从而让学生能够摸索出阅读理解的精髓,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的去阅读,攻克课文中的生字,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将理解不了的内容用笔标注出来。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对生字生词进行讲解。接着,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就可以理清文章的主旨大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再次引申,将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仔细回想一下有没有遇到过“两小儿辩日”这种情况,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热情,更能够使得学生的阅读认识更加的深刻持久。
2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之处
2.1教学效果欠佳。
小学语文具有开放性特征,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存在关联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加强课程的整合。但是,我们也关注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教育行业的融合更加紧密,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如雨后春笋一般,很多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图片、音频、视频等。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各种辅助手段的使用,必须立足于辅助地位,而不能喧宾夺主,使学生混淆了教学重点。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为主,而写作教学需要以阅读教学作为依托,部分教师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导致语文教学成为无本之木,失去了语文味,实属可惜。
2.2教学内容僵化。
对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教师都以教材作为依托,限制了语文课堂的外延。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存在关联性,二者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现实生活进行写作训练。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上仅仅为学生讲解了阅读材料的主旨内涵等,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也没有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致使教学内容僵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提升。
3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多媒体在阅读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能够将抽象的、呆板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声、行、色为一体,使得阅读情境更加生动,文字描述更加形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组织阅读教学,切实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从课文的题目中就可以知道作者是对桂林的山和水进行描述。所以,在备课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从互联网搜集一些关于桂林山水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使得学生对桂林的认识更加的直观和形象。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分享一下在桂林旅游的经历和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景色的描述,播放相应的图片给学生观看,看看作者笔下的桂林的样子。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对桂林的山水进行描述,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高超。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文字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文章的深处,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情感进行剖析。而且多媒体能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教学课堂,拓展阅读学习的内容,活跃阅读学习的氛围,使得阅读教学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要。
4经典仿写,实现技能迁移
课文中有许多句段不仅文句优美,而且结构鲜明、写法典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还要重视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实现技能迁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切实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有世上最纯净的天空,最飘逸的云彩,最雄伟的雪峰,最漂亮的大拐弯,最丰富的宝库。这里的确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这段话连用五个“最”构成了排比句,具体描绘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伟大与奇妙,读起来琅琅上口,意境悠远。教学这段时,笔者让学生仿照句式展开想象,写写自己心中最美的地方。学生思考一番后,妙语佳句不断涌现,有效地帮助学生领悟排比句式的写法,极具魅力。片断1:我的家乡有世上最纯净的溪水,最苍翠的大树,最缤纷的野花,最淳朴的人心,最可爱的乡亲。这里的确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令我向往的地方。片断2:我们的学校有世上最天真的笑脸,最明亮的教室,最宽阔的操场,最有学问的老师,最动听的读书声。这里的确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无邪的知识殿堂。
5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在讲解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阅读而教阅读,而是要将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结合起来,将阅读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有所用”和“学属所需”,从而产生阅读的动力,自觉的进行阅读学习。例如在学习《听诊器的由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听诊器拿到课堂上,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学生都议论纷纷,说这个东西在医院里见过,是听诊器,一段放在医生的耳朵上,一段放在病人的胸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继续追问:“那你们知道听诊器是谁发明的吗?原理又是什么?”学生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顺势引出需要学习的课文:“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会告诉我们答案......”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要阅读文章,想要知道答案,不仅能够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也主动的运用所学习的阅读知识,切实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不仅需要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更要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阅读推广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 张桂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2):218.
[2] 卫三强.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 杨玉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110.
[4] 竇欣.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4(29):156.
[5] 余锦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