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21罗观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罗观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初中物理教学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迁移和发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物理问题是十分有利的。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 构图思维

一、创设疑点,启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创造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我国古代学者也曾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物理现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原因、发生条件和规律,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活动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挖掘物理知识的思维价值,设计学生思维活动,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设计成疑难问题,设置的疑难问题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富于情感、形象直观、趣味幽默,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逐步增加梯度。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有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法,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例:烧杯中盛的是水,水中漂浮着一个小盒,盒中有铜、木二个小球,把铜球放入水中,水面怎样变化?如把木球放入水中,水面又怎樣变化?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我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如果烧杯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中有气泡,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中有一石块,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漂浮在盐水面上,冰融化后,水面又怎样变化?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打破“时空顺序”,培养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给的已知条件出发,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去研究某一过程,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自始态到终态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逆转时间与空间、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的思路思考问题。逆向思维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交叉进行,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过程。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确实可以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例如:一位同学站在地面上,想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物重1000N,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00N,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方法.常规思维方法是先求绳子段数,再由绕线规律“偶定奇动”可知从定滑轮开始绕线即可。若抓住题目中“一位同学站在地面上”进行逆向思考采用倒绕法,就快多了。

四、强化训练,培养构图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定律、公式及物理问题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许多复杂的物理问题,如果采用图形来描述其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使问题简化,一旦找到图形所蕴藏的深刻的物理规律之后便茅塞顿开,使物理问题难度得到降低,并且常常从图形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因而我们称它为“构图思维”过程。

对学生“构图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对学生强化训练,使学生把用文字描述的物理规律和定律反复用图形表示,反过来将反映物理规律及定律的图形让学生用文字描述。

对学生“构图思维”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创性思维培养的一个方面。采用这种方式常可使物理问题更易于解决,并能方便地找到独创性解题方法,例如:甲、乙两同学从跑道一端A前往另一端D,甲在全部时间的一半内跑,另一半时间内走,乙在全部路程的一半内跑,另一半路程内走,如果他们跑和走的速度分别相等,则先至终点的是________。分析:因全程路程相同,要比较谁先到终点,就是比较两个人谁用的总时间较少,我们跑的速度大于走的速度,可以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方式分别把甲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的表达式写出,再分别求出总时间,用两个总时间相减才可比较。如果引导学生用作图法来做:设B为路程AD中点,C为甲一半时间内到达的位置,分析可知,甲、乙从A跑至中点B时间相等,同理,两者从C点走到D点的时间相等,而甲从B跑至C比乙从B走至C的时间短。则甲先到终点。

结语

总之,思维即是教学的基础,又是教学的对象,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科教育不只是掌握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及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而在物理学科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激励学生常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构图思维思考问题并提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解题方法及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素质,为未来社会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平.好方法让初中物理解题更高效[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01):92.

[2]陈先江.浅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中华少年,2016(29):114.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