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2018-10-21王丹丹白春玲

名城绘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信息技术

王丹丹 白春玲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得风起云涌,微博、微信、微课、云技术接踵而至,这些新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可谓深远。主要从教学一线教师角度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现状进行观察与思考,以期对实现有效融合有所促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1 教育信息技術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四个特征

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优课设计,必须以保证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为前提。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教学法,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源于教学理念的优化,由传统的教师指向型教学结构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体协作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必须坚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目标深刻影响着教学内容、过程及途径。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必须简单而有力,能够进行学生学习任务的良好引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需要符合各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要方便教师进行评测。

学习途径的广泛性 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离不开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学习途径的广泛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途径日益广阔,出现了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等方式。教师需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多途径的信息技术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合作互动式教学形式的开展,保证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局面中解脱出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计划的顺利开展。

过程性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评价又称之为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开的动态化、多样化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具备目标导向、激励强化等功能。保证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优课的过程性评价的全面性,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2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三种途径

完善教师备课体系 教师备课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中,很多教师的备课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很少汲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精华。当前的时代是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有局域网,网络中也存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用于日常备课中,进行网络备课、网络教研,实践证明这种备课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来说,各个区域的教育部门都在普及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各中小学校都在优化自身的校园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可以储存在各个班级的资源库里,分学科、分章节进行储存。备课教师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视频、音频、典型教案等,将其应用于教案的编写,从而有效提升教案的质量。

学校可以定期展开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针对一节课形成优秀的教案。各中小学校的办公教学系统可以设置一个电子备课系统,在电子备课系统中设置一个集体备课模块,集合诸位教师的智慧,进行主备课教师、辅助备课教师、交换加工等角色的协作,共同完成一份优秀的整体备案;或者由几所学校共同完成一份教案,身在学校办公系统的教师均可以进行该教案的网上传阅或者加工改进。

师生课上互动性方案的优化 在多媒体教室课堂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具象化,受到多媒体音、视频的共同影响,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能够极大地辅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比如教学《范进中举》,上课前,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基本的预习工作;上课时,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PPT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流程,然后播放一段《范进中举》的话剧,让学生深刻感受范进形象、妻子形象、范母形象、胡屠户形象。提出问题:你觉得视频中哪个人物的形象最鲜明?为什么?回答完问题后,再要求学生边读课本边进行该课人物形象的表演,最后指名朗读,边读边画下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课上再进行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实践证明,这种课上互动性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能够形成积极性的互动,便于学生理解,利于教师讲课。

在计算机教室课堂中,教师备课时需要准备好该课的教学网站。该网站涵盖了一系列的音频、视频、知识点、练习题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协作学习,能够主导自身的学习进程,能够对学习进程进行动态性的评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一系列的学科知识,并且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教学“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好教学网站,可以收集大量关于亚洲的地理知识、自然知识及人文知识。上课时,学生可以任意学习教学网站的各知识板块,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也可以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总而言之,就是按照自身的知识需要进行学习。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具备良好的教学效益,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增强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第三个途径是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下巩固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目的性比较弱,积极性比较低,效果也比较差。教师布置的课后巩固练习及作业类型单一,学生回到家里,可供参考的学习资源单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持续性的沟通。通过对教育信息技术及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课前预习、课下巩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和使用,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样也在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必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前进,且不断向更有效融合层次推进,才能保证我们在这个信息化的浪潮中不掉队,才能保证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中学生,才能完成习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武彦秀.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9).

[2]田陆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加强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17(2).?

[3]顾军,李凯.职业学校实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

[4]丁荣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

[5]马剑霞.架构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桥梁[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闽江小学)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