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研究
2018-10-21陈阳
陈阳
【摘要】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出思想教育的深度与内涵,采取创新性研究可实现被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思想教育重要性出发,探究出完善公益活动制度、优化公益服务平台、提高对公益活动的认知、实现就业联动等创新性策略,为实现思想教育效率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公益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让培养对象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会议上强调,教育方向要将立德树人视为第一目标以及重点环节,将思政工作深入贯彻其中,最终实现目标。将公益活动与思政工作有效结合,树立起学生良好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为其实现个人价值提供帮助。
一、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公益活動是社会精神最好的体现形式,也是当前各高校学生培养精神面貌的重要途径,其参与者的思想水平与政治建设都能得到明显提升,其中活动形式比较多样,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例如:社区服务、自然生态保护、慈善工作以及文艺活动等,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或是学校自发组织学生、员工开展相关活动,其内容含义均是帮助别人、为社会增添温暖,因此这种活动也值得我们大力提倡。想要实现高效的思政工作培养,就需要充分挖掘公益活动中能够深入教育的切入点,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需要以实践活动进行辅助深化,并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落实。开展系列工艺活动能够提升对象积极性与参与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学习与成长。
思想政治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良好的思政工作能够对社会活动发展以及成员个人行为起到充分的指导作用,通过这种引导,社会进程与人员发展都能够找到合理科学的走向。从而推进国民思想素质不断提升,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大,所以提升人均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政府部门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40年的发展也让二者向着相互推进、协同创新的角度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充分带动群众培养自身社会参与感与核心凝聚力,从而发挥思政力量给公益活动提供更加可观、优质、全面的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良好的凝聚效果与激励效果。从凝聚性出发,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团结多个独立个体,虽然个体差异性较强且特点多样,但是利用凝聚力量能够使他们充分团结到一起。例如:对集体灌输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能够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家遇到危险、困难的时候,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向着统一方向前进,从而提高凝聚力。高校学生在新时代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其更可能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吸引,因此对这类人员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规范日常行为活动,并以个人带动集体,起到联动效果,树立高尚品德的同时还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另外激励性是利用思想来发挥调动效果,执行该类型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增进我们意志力,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保持长久的耐心与毅力,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为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激励的效果能够在人们意志低沉的时候发挥有效性,并且予以充足心理暗示,打破士气低落的制约,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较为多元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可以让其认识到完善自我、丰满自我的必要性,然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三、公益活动发展进程
公益一词从宏观意义上来看,指代了社会群众的福祉与利益,五四运动以后公益一词真正意义上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全称为“社会群众的公共利益”,被鲁迅在文章中最早提及。此类活动是一种不以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非政府活动,其组织也是以公共事业为核心,所以参与主体与社会其他活动群众有很大区别。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开展公益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在北京会场内开展公益行动的学生人数达到7万,在活动进行期间其主要服务于外来问路、交通指导、赛况咨询等方面,工作内容尽职尽责,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树立了我国世界舞台上的良好形象。
高校公益活动有自愿性,所以其中思政教育理念更加容易深化,另外参与活动还具有无偿性,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不求回报,这本身被赋予很强的纯洁性。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组织,如:共青团、校方党委组织等等,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需要上级领导、教师的帮助与指引,所以此类活动也有良好的组织性。为确保公益的“纯洁”,当前学校开展的公益活动都交由党委组织严格把控,确保其开展的自愿性、合理性、积极性。
四、公益活动中开展思政教育措施
(一)完善公益活动制度。想要公益活动中的思政教育属性能够被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就需要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为依靠,活动的开展往往离不开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帮助,在其中制度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公益性活动的开展本身带有非盈利的属性,但在实际进行过程中仍需要多种物质作为基础,如果得不到物资、经费、人力资源的支持,则活动无法长时间开展。当前阶段,学校内组织活动时所用到的资源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资助以及各领域的赞助,从整体上来看渠道较为片面、单一,这也给活动开展带来了制约。因此想要实现思想教育的创新改革,就需要拓宽筹资方式,在社会上寻求各行各业的支持,让公益活动开展能够得到良好的资金、资源支持。除此之外,法律制度也是重要制度保障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于公益活动的法律机制仍比较匮乏,所以需要将其制定为重点关注内容,在日后发展中加大力度建设。
(二)优化公益服务平台。开展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公益活动时,需要保证其有组织、有规划、科学性,如果不具备以上几种要素,就注定了公益活动进行起来会十分分散,得不到效率保障,其中思政教育工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如果长时间保持这种开展形式,那么公益活动就失去了开展的意义与价值,其核心理念也无法实现传播。随着社会水平的提升,新时期已经到来,全球范围内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展与社会的平台联动,政府在其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多方面协同进步,构建出一套优质的公益服务平台,其中平台包含了公益资源管理、思想观念评价等等。我国可以积极引进这种形式,适当引入国外开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在其中加大思政工作比例,建立出科学、高质量的服务平台,给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思想政治水平高效提升提供保障。
(三)实现公益服务于就业的联动。分析教育实践活动可知,公益活动中思政教育要想实现就必然要与人员实际发展相关联,也只有这样活动才能得到社会各行各界的广泛支持,实现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提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学校、企事业单位都在积极组织并加入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例如:非洲多个国家都有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深入到边缘地区提供支援服务,从事相关工作,服务时间达到一定期限后,政府部分会为其提供一份公益证书,而这份材料也就是日后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保证;除了非洲地区外,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也积极鼓励相关大学生进入到偏远地区支教、服务社会,一旦服务时间达到一定期限后就会为这些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不仅仅福利待遇优厚,志愿活动的开展本身就能充分展现出思政教育的意义,不仅提升了其思想高度,同时也能为未来工作、立足社会提供保证。利用这种关联性制度将公益活动与思想教育有效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所感受到、学习到的社会经验能够为日后工作开展提供良好保障,同时还能引导更多学生进入公益事业当中。
(四)加大公益活动宣传力度。加大公益活动宣传力度可以充分发挥出楷模在公益活动中发挥出的带动力量,以身作则,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投身于此类活动中,为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奉献更多的爱心。言传身教的力量不容小觑,很多大学生信赖榜样的力量,所以尽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程度较差,但是通过楷模的带动力量可以提高自我意识,因此相关人员可以加大对公益活动中楷模事迹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贴近公益、走进公益,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停留在课堂、理论上,而是真切融合在我们身边。
(五)合理应用媒体推广技术。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加优质、全面、客观的服务,公益活动想要在未来社会中求得良好发展,就必然要充分利用其媒体工具的传播优势。新媒体发展进程中,因为计算机交互技术的应用,所以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更加良好的实效性、广泛性,更加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现代化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拓宽现代化传播途径,建立专门传播部门,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公众号、微博、掌上APP等方式打开现代化大门,创建公益活动新格局。例如:水滴筹、轻松筹都是现代化公益开展途径,通过网络平台,更多的人得到了帮助,让校园网络环境充满正能量。
(六)高校课堂中公益服务普及。高校公益活动直接服务于社会群众,其中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该作为活动开展的基础导向。为确保公益活动执行有效就需要采取“理论+实践”的综合模式,在校园内开展主题课程,融合国家政治规定、思政工作纲要、基础知识理论等内容,改变大学生对于思想教育过度流于表面的认知,从理论上提高政治理论能力,加强对思想道德的理解。思想道德与公益意识之间有着必然联系,首先课堂化教育能够提高我们的公共服务理念,从根本上理解公益活动开展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自己作为高校学生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树立良好的公共责任意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公益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性研究,不能简单地只从某个方面进行,需要在前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公益活动制度,并在其中建立起科学服务平台,提升人们对于相关内容的重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心、国家使命感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关明.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6):48-49.
[2]马玉霞.论公益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山西青年,2017(19):114+113.
[3]张明远."互联网+"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创新[J].文教资料,2018(10):88-89.
[4]陈显捷,刘彤.微时代高校微公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和实践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7(0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