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创新,点亮小学音乐课堂
2018-10-21马永刚
马永刚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任之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创展价值”,鼓励音乐创造,并拓展了“创造”这一新的教学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束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想象的空间,体现自主、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关键词:创新;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8)13-0089-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快乐地发展。纲要为当今信息时代和新的世纪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使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充分认识“科技兴教”是改革的主流,认识到教育与科技、信息相结合是创新、推动教育不断前进的主要途径。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建构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课室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建构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创展价值”,鼓励音乐创造,并拓展了“创造”这一新的教学领域。
在歌曲表演上,新课改打破以往老套沉闷的教学方法,改变“老师怎样做,我就怎样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随着音乐和节奏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的表现欲和创造力是十分棒的,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是很棒的表演家!在教授《动物说话》时,让学生随音乐创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并模仿它们的叫声,于是,你会看到,教室里老虎、小鸡、鸭子、青蛙、小鸟等等,活灵活现、形态各异,教室里简直成了动物王国!而在教授《洗手绢》时,鼓励学生创编歌词,于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做饭我洗碗”,“…我帮妈妈来拖地…”等等的歌词一涌而出。当时,真的很感动,创造是孩子们的天性啊。这样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欲,培养学生情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支持学生的奇思异想,孕育创造的萌芽。儿童由于生活经验不多,受习惯性的束缚较少,因此容易产生一些反“常理”的想法,然而也许就是这些奇异的想法,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创造成为可能。
在美国,有位生物教师在讲蚯蚓的时候,突然有学生问:“老师,蚯蚓什么味道?”教师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来没有尝过。”学生说:“我可以尝尝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这位学生把蚯蚓洗干净品尝了一口,并说出了蚯蚓的味道。老师大大表扬了这位学生。后来,这位学生成了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创设思维的空间,引发创新。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上。因此,教师在声音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发声练习曲:1213415-1543211-lIl顿音练习,可通过拍皮球游戏,让学生亲自拍,通过实践和认真地观察去体会顿音的方法,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顿音的发声练习不正如皮球起落的情形吗?好奇是小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比如教师拿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学生们利用水瓶、沙子、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做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束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想象的空间,体现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朱秀芝.多元導入,优化课堂——论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设计[J].中华少年,2018(8).
[2]阿尔达克木哈太,在创造中收获课堂——小学音乐课堂即兴创造活动的多元探索[J].读书文摘,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