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语言特征浅析

2018-10-21田道刚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思想政治特征

田道刚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青年大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塑造。一堂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由教学主体和受众群体的良好互动完成,而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联系的主要传播媒介就是教学语言。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教学语言运用是否合理得当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8)13-0036-01

引言

近几年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语言研究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教学语言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思想政治是集科学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人文社会学科,为培养独立性格、健全人格的学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分析政治学科的教学语言风格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现实需要,研究教学语言的特征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更好的思路和经验。

1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生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等,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语言。但现今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只有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运用水平,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

2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语言面临的问题

2.1红色基因缺失,不“走心”,没有生命力。大学是精神成人的摇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影响大学生精神生命的“基因课”,其生命力在于真理性。正如习近平所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如同影响人的生物生命的基因一样,“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情则是需要对其真信,才会有真情的表达,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言为心声”,如果不“走心”,红色基因缺失,就会出现用只言片语代替基本原理,用零星故事代替百年历史,用自我感想代替真信真情,用“生吞活剥”的外国故事代替发展的中国故事,用“戏说”故事代替历史真实。如果像这样只注意语言表达形式,忽略话语内容,就既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更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

2.2教材语言的宏大叙事性与教学语言生活叙事性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始终有两个目标维度,其一是知识目标,其二是信仰目标,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输相关的知识,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和近现代史常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自觉建立起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也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具有除了知识目标之外的政治信仰培育目标,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语言使用就会过多地使用宣教性语言。宣教,顾名思义就是宣传与教育,宣教性语言,也就是政治宣传与政治教育的语言。宣教性语言的特点是口号性强、权威性强,这类语言是一种宏大叙事的语言,而不是一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化语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要平衡好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之间的矛盾,即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和适用教学情境。

2.3教学语言不幽默。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富有情趣,意味深长。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现在存在不幽默的现象。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一门课程,其基本观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维的严谨性。

3思想政治教学语言的特点

3.1意识形态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主要是指政治学科所具有的阶级性、政治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语言的意识形态性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政治教育,两者联系密切。而且,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2018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灌输,通过政治教育核心素养培养高校生的政治认同的独特价值、理想精神、法制意识以及公共参与,通过新课改的核心素养培养高校生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最终为有效的政治公共参与奠定基础,培养独立精神的理性公民。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改变教学语言,同时要从学生的学情、认知、社会实践出发变革教学语言,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3.2审美融合观。教育过程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打破常规课堂,做到课堂教学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完美融合,达到教学语言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语言交融、融合、渗透的交织效果。这种交织美的最好效果是完美的学生参与。如今社会思想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而课堂语言也应尊重差异,理解个性,这种不同思想的交织才是真正的教学审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要想使教学风格相互融合渗透,不同的教学风格相得益彰,就需要教学语言的包容性。但无论内容、形式怎么变化,思想政治教学语言有个不变的原则,就是追求和谐,要弘扬正能量,引导社会风尚。而追求和谐之美就需要教师接触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引导学生接触正确、和谐的思想和价值,引起学生的共鸣。

结语

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引领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柱云.政治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语言的锤炼[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6(23).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思想政治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