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信息技术手段理解可能性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18-10-21李永梅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可能性

李永梅

摘 要: 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现场试验数据生成扇形统计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来理解可能性的大小,并用数表示出来可能性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等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手段;扇形统计图;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112-02

一、揭题

师:同学们,通常篮球比赛之前,裁判要抛硬币让比赛球队选场地,你们觉得这样公平吗?

生:公平,因为只有两种可能性。

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微格赏析:通过谈话从生活常识入题简洁明快,直入主题,高效。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关键词“可能性”并板书,揭课无痕充满机智。

二、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生成扇形统计。

1、个人实验。

师:大家想玩抛硬币的游戏吗?好,每个同学随意抛20次,并将正、反面的次数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做抛硬币的实验)

生1:我是正面11次,反面9次。(图1)

师:好,我们来制作一个图。(老师现场利用画图软件,输入11和9两个数据,生成扇形统计图。)

师:看得懂这个图吗?

生:能从图上看出来正面的次数比反面的次数多,因为正面红色的部分比反面白色的部分大。

师:你真会读图,确实是这样。

微格赏析:老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直接将数据转换成图形语言,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思考和发现。学生虽没学过扇形统计图,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即使没学过,也具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学生看着自己的数据在老师的巧手里一下子变成了神奇的图形,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问“看得懂吗?”实质是在引导孩子读图。

生2:我是正面13次,反面7次。(图2)

生3:我是正面朝上14次,反面有6次。(图3)

(师也用同样的方法,现场生成扇形统计图。)

微格赏析:现场生成,不怕麻烦,不怕耽误时间,真正让学生经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即数据要来源于实践,才真实可信。

师:看着这3幅图,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我想说,这3幅图次数都不一样。

生:3幅图中,有的正面次数出现的多,有的出现的少些。

师:每个同学实验的次数都是20次,有的正面次数多,有的正面次数少,如果要找出规律的话,可以怎么做呢?

生:要不停的抛硬币,次数再多些。

师:课堂上这么点时间,我们能不停地抛吗?

生:不行,我们得想个办法。

师:怎么想办法呢?(生迷惑了很久,无办法。)

师:我倒是有个主意,把小组内4个同学的数据加起来试一试,看怎么样?

生:好。

微格赏析:这段师生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开始是让学生观察3幅图看有什么发现,当孩子发现正面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的时候,然后跟孩子们商量,如果要找出正、反面出现的规律的话该想什么办法,整个对话平等。当孩子想不出来的时候,没有过多耗时让学生想办法而是直接建议,因为学生不知道经过很多次实验,就可以找到事物出现的概率,符合学情。

2、小组数据

组4:正面40次,反面40次。

组5:正面43次,反面37次。

组6:正面48次,反面32次。

(师相机现场在绘图软件上输入数据,生成扇形统计图。)

师:看着这3幅各小组的统计图,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我们发现有一个小组他们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一样。

生:我还发现,怎么正面次数都比反面次数多呢?

师:哦,是个问题,那么其他小组的实验数据中,有没有反面次数比正面次数多的呢?是这种情况的,请举手。(这样的小组有4个都举起了手。)

微格赏析:从个人实验数据到汇总小组实验数据,生成扇形统计图,化解了试验次数少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3幅小组统计图,是想让学生试着分析数据,当学生提出“正面的次数怎么都比反面次数多”的时候,恰是课堂中生成的一个很好的问题,教师在这里请反面次数多的小组举手。引出将全班的数据加起来这个方法。

3、全班数据

师:看来,不一定正面次数一定比反面次数多,对吗?我们来把每一个小组的次数都加起来,看看全班会怎么样?

全班9个小组数据如下:

一小组:正 42反38;二小组:正40反40;三小组:正34反46;

四小组:正48反32;五小组:正37反43;六小组:正43反37;

七小组:正39反41;八小组:正33反47;九小组:正44反36

得出全班总数:正面次数是402次,反面次数是398次。

(师根据数据现场生成扇形统计图。) 图7

师:看着这个全班数据的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正反相差越来越小。

生:正反面几乎没有多大差距。

微格赏析:学生充满期待,饶有兴致的跟着老师一起,经历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的过程,随着数据的增大,从统计图上更进一步的直观感受到了可能性的大小,探究到数学的本质,这个思维的过程犹如抽丝剥茧。

4、数学家实验数据

师:同学们,抛硬币的实验,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都研究过。(出示课件)

师:比如摩根、蒲丰、費勒、洛洛夫斯基等,他们每个人的实验,正面和反面的次数相除以后,分别大约是0.5005、0.5069、0.4797、0.5005、0.4923,虽然地点不同,时间不同,还有做实验的人也不同,但是仿佛冥冥中总有一股力量,让这个数据徘徊在0.5左右。也就是说,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二分之一。现在你们觉得赛前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球队的场地,公平吗?

生:公平的,因为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师:你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可能性不只是有大有小,还可以用数据来进行刻画和描述。

微格赏析:要用数据来刻画和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仅仅通过课堂上学生的一次实验搜集来的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此时跟学生介绍科学家们的实验成果,通过科学家的实验成果揭示这一规律,具有信度,也渗透了数学文化。

总评:整个课围绕三个大问题,即“看着这些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如果要找出规律,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比赛场地,你觉得公平吗?”。从个人实验数据到小组数据相加再到全班数据,最后出示数学家的实验数据,一层一层如剥洋葱,层层逼近数学问题的本质。通过图形和数据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学生的数据分析核心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统计观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

猜你喜欢

可能性
浅淡电子凭证在会计入账的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发生大小、发生与持续时间的估计:一个动态贝叶斯的推理网络研究范式
海南省热带花卉文化研究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及人类的搜寻工作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
长治市中学开展街舞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串一串,语文阅读更精彩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个人隐私保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