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探索

2018-10-21刘玲灵余滕娇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15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刘玲灵 余滕娇

摘 要:现代城市建设都朝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挺进,在不同地区受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影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落实举措不同,但是对于水资源的生态保护各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的都是一致的,如何合理规划、高效利用、全面节约生活生产水资源是各个地区城市发展都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在这个大前提下,各个城市都在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探索,部分城市建立了防洪保安体系,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安全应用、生态净化饮用水源工程等,在不同地区同时进行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

1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如何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效保护水资源污染,让水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是全国各个地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都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推动水与人的和谐发展,成为了我国在未来城市化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水理论研究

2.1 加强地方法制建设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不同,针对不同自然环境所制定的水资源利用计划也是不同的,各地区应该按照当地自然情况和该区域正常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利用模式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强化对该区域水资源保护行为的保障,为相关执法部门维护水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相应活动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通过普法行为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水与正常生活的重要关系以及立法保水的意义,发动人民群众力量,从底层开始保护水资源,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能够深入人心。

2.2 坚持科学规划引导

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县乡河道疏浚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地下水压缩开采规划都是需要相关专业人员,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情况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以动态的眼光对当地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操作准则和一系列工作指导意见,从多个方向齐头并进,用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水资源进行利用分配保障单位水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相关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应该在相关指导意见的制定过程中,广泛征询人民群众的意见,是最终制定出的指导方案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具有可操作性。

2.3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水资源的保护,我国相关科研机构经过长年的探索最终推出了许多应用于水资源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尽快的投入工作是相关从业人员在现阶段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使用它有利于科研成本的及时回收,进行下一阶段的开发研究,也有利于更快的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参与下一阶段城市发展规划,使水资源生态保护的专项行动能够及早进行。实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的多赢。

3 水安全的保障

3.1 构建防洪减灾体系

在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在特定季节会由于降水量巨大,超出了当地的防涝防洪设施体系得承受极限,导致洪涝灾害形成,既对城市居民安全构成威胁,同时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各地区应该根据当地所处自然环境,对附近的水源地进行合理规划,在重点区域进行加固防洪堤建造,提升区域的减灾保障能力。

3.2 落实供水安全保障

水源地安全对于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有非常巨大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安排专人,定期对城市周边的水源地进行水质检测,同时对水源地周边的工业厂房污水排放进行严格的控制,采用最严格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措施,加强工作人员的执法监督能力,消除水源安全隐患,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力量,让非法排污的企业无处遁形,条件允许时应该建立全天候水源地水質监测系统,并且对县市交界处的河道水质监测进行强化,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水质变化动态,加快区域供水,建成应急和备用水源地,实现多水源保障城市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对于水源地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提前的应急预案编制和相关演练的培训,在验收水源地时,应该为住建厅、水利厅、环保厅等多个联合工作部门共同参与。

4 水资源保障

4.1 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

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水资源保障能力,各级政府应该专门设立专门的水资源保障办公室或部门,专职针对管辖范围内所有水源地和河流湖泊地区的水质安全进行保障监督,设立健全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检测标准方案,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应有准确完善的法律依据,同时在进行水质检测时,有明确的参数指标,方便工作人员判断水源情况,最后在设置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时,应该对其权限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防止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由于个人利益原因玩忽职守,造成水资源管理部门的不作为行为。

4.2 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

对于区域内所有水资源的水质情况、使用情况、治理情况都要建立完善的体系统一协调区域内各方面资源优先进行水资源保护,对区域内所有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成果都要实现数据化,方便相关领导人员及时发现和了解当地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职权划分和问责,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让所有的管理工作成果都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来,在相关部门人员的任职标准中确立定期组织考核,通报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兑现等,让原先使资源管理的理论曲线变成绩效实现,从最基础的环节去提升工作人员对水资源保护的动力。

4.3 完成对已污染水系的治理工作

在近几十年的工业发展中,我国各地区为了优先发展经济,在工业生产时讲周围水资源排放了大量的污物,造成水资源污染严重,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正是由于该现象的普遍性,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总体情况严重,必须及时的叫停重型污染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各地区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直面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将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从原先单一的经济考核转变为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多方面考核方式,从考核层面上帮助当地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消除了原先的错误认识,帮助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对于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圳各地区的城市发展目标,不再是单一的推崇制造业工业的发展,而是将如何提高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居民幸福生活作为考核官员和相关部门绩效的主要指标。相关部门人员应该与当地的科研机构,高校进行积极的联系,寻求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帮助当地尽快恢复,健康文明的生态环境,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手段,对当地的水资源保护进行物质保障,加快对相应保护技术的实践转化为其工作人员提供充足的资源供给,帮助其尽快的将理论知识实践化,以实现当地生态环境水资源的保护和防治,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应向生态文明建设行业倾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积极作用,在政策上、资源上予以倾斜,帮助相关企业和科研人员能够尽快达成工作成果,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4.4 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

之前相关政府对于城市范围内的节水宣传工作较为充足,城市居民对于节水的必要性也有比较充足的认识,在生活习惯的养成中,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和时间的过渡越来越多,节水习惯也在不断的融入到正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但是农村地区的节水宣传活动,一直以来成为各地区政府主管部门工作的盲点,近些年,随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腾飞,我国在农村地区的节水宣传活动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帮助农村地区居民认识到节水活动的重要意义,打造城市和农村地区无缝链接的节水体系,从整体层面上将当地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 水环境整治

5.1 整治城市河道

随着城市发展在河道地区的经济往来较为密集,如何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需要工作人员针对城市河道进行系列的规划整治措施,监督考核,奖补办法齐头并进,对城市河道地区的非法排放污水污物的企业进行严格惩治,并且在全过程中欢迎城市居民的监督和检举,让城市居民认识到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决心和具体举措,以便相应的节水宣传工作能够在群众之中更为容易的宣传。

5.2 疏通县乡河道

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特色提升河道管护能力,设置河长制度,分区分段的对河流水资源进行不间断的防治监督,发动人民群众基础,在全市范围内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防护。

6 结束语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与生存的重要资源,在我国目前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如何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保护水源地成为了城市发展和未来规划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部门和工作人员,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工作经验和最新的技术方案,各单位、各环节、各阶层人员一同向水资源保护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鹏,范立柱.广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浅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4(9):61~65.

[2] 武芸,王辉,吴凤平等.南方山丘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設的郴州模式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26~29.

[3] 魏本胜,张俊,肖紫薇.水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发展并举的水生态文明分区建设——以高安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例[J].人民珠江,2017(12):24~29.

[4] 李伟.探究通过生态市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J].财讯,2017(23):122~123.

[5] 薛林琳.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6(11):46~48.

[6] 张洪亮,宋扬,李俊清.德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C]2014:476~478.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