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养老困境分析模式选择与策略构想

2018-10-21尤文婷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模式选择策略分析农村

尤文婷

摘要:养老是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问题,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充分关注农村养老的典型问题,着力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现,优化农村养老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农村养老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养老困境;模式选择;策略分析

本文以兰州农村养老现状为例,在分析农村养老困境,总结农村养成的现实问题与模式,在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思路基础上,提高养老建设有效性。

一、村养老困境分析

(一)农村养老形式严峻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不容乐观,养老问题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农村养老的压力逐步加大。而且我国城乡养老问题呈现出城乡倒置的现象,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更高,而且农村老龄人口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愉快,而且农村老龄人口普遍存在未富先老的现象,当前农村老龄人口的收入普遍低,农村老龄人口与城乡老龄人口的收入有逐步拉大的趋势。不少农村老龄人口还存在着“三化现象”,首先,农村老龄人口的少子化倾向严重,农村人口出生比率下降严重,使得农村老龄人口帮助不足。其次,还有的农村老龄人口存在高龄化现象,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例增加,这使得老龄人口普遍的存在贫困、疾病与失能的现象。第三,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还存在着老龄人口的空巢化问题,越来越多的青中年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农村老人陷入生活严峻的问题。目前兰州市常住人口370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6.2万,其中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的农村常住人口较多,虽然城镇化水平较高,但是农村人口的数量、经济状况与城镇人口相比有较大差异。

(二)养老观念的弱化

农村养老观念弱化是当前农村养老的新问题,尊老、敬老与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的孝亲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中没能得到充分的弘扬,特别是在传统代际居住方式的变化,人口流动观念的转变对传统下对养老文化构成挑战。孝亲文化缺失现象较为普遍,不履行赡养义务的问题在农村较为普遍。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使得市场观念、效率观念、利益观念对传统的养老观念构成冲击。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结构因素正在发生着变化,农村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家庭居住方式的分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重幼轻老”观念的形成。由于农村传统种植社会结构向务工收入的转变,使得同事、朋友关系成为农村人际关系的重要走向,而以血缘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关系正在日趋走向淡薄和瓦解。

(三)家庭责任的转化

随着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日益转化,农村老龄人品的子女多选择外出务工,这必然导致家庭中负责照料老年人的力量缺位,许多应由子女承揽的养老责任义务落在留守老人身上。首先,农业生产方式的转换决定了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仍是主要劳动力,并且承担着较为繁重的耕种任务。其次,老年人担负着较大的家庭责任,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还要肩负着家中一日三餐,而且还要承揽购买生活用品和打扫卫生等任务。第三,隔辈任监护责任重大,老人在勞作之余还要担负起照料留守儿童的责任,孙辈管教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家庭责任的转化已经成为农村关系问题的现实体现,体现了农村养老的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客观性,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农村养老模式构建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也是农村养老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家庭养老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养老模式,它以子女为基本的养老载体,强调老年人坐享天伦之乐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也体现了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力水平不足情况下养老模式体现。家庭养老更注重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双重构建,体现着传统的敬老文化。同时也存在着家庭“倒三角”养老危机。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社会养老模式的重要体现,主要由政府兴建公共养老设施,由社会、家庭、老人共同承担养老费用,从而提高养老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这样可以进一步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可以实现集中规模化养老的优势,有助于适应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人的养老。解决了农村需要养老人口众多的问题,同时节约了养老成本,是未来可有效发展的养老模式,可以在农村地区实现普遍的推广与宣传。例如,兰州近年来在西固区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医院的养老带动作用,着力为农村地区养老机构医疗不足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互助养老

互助养老是近年来农村开发的新型养老模式,互助养老主要由村级行政单位负责筹措养老资金,利用农村闲置的房产设施实行集中化的养老。农村养老主要依靠村集体的力量承担水、电、暖开销,由老人自愿入住,由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医等保障。院内老年人采用互相帮助、互相服务的策略。还可以由村集体组织动员志愿者参与相关的活动,同时由政府施行相关政策补助,从而提高村互助养老的发展水平。

三、农村养老策略构建

(一)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只有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形成完善的养老机制,在有效的法规下开展养老活动,才能保证农村养老机制的正常运行。因此,政府应当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养老的财政投入比例,有效的解决因为水电、场地、监管不足带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相关的社会养老标准,出台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规,解决养老法规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切实做到社会养老有法可依。而且,还要成立必要的监管机制,由各行政部门切实肩负相关的监管责任。

(二)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农村养老工作应当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注重以专业的方式提高养老的质量。具体来说应当加大养老资金与设备投入,按照专业养老机构的标准提高农村养老设施的水平。其次,大力推广农村养老医疗中心的建设工作,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丰富农村养老的康复护理与老年教育服务水平,形成信息化的养老服务网络。第三,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指导作用,切实指导提高农村养老工作水平,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不足问题。

(三)创新农村养老方式

当前应当创新农村养老方式,着力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养老水平。首先,加强家庭农场、农村养老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开发新型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提供社会化的上门养老服务的模式。其次,探索实施以地养老或以房养老的模式,着力采用出租或抵押房产的方式获得养老金,并且通过金融机构辅助解决农村养老资金不足问题。第三,还可以在农村探索合租养老、遗赠养老等新型服务模式。

四、结论

提高农村养老水平,应当在优化农村养老资源配置机制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养老有效性,形成完善的农村机制,创新性的解决农村老龄问题。

(作者单位:兰州市城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胡亚光.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15(04).

[2]谭丽.农民依靠家庭养老保障的现状与问题——以家庭财产与养老权为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06).

猜你喜欢

模式选择策略分析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与模式选择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