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筝”的思想内涵浅析其在日本的发展过程
2018-10-21姚惠鑫
姚惠鑫
摘 要:中日两国自古代起,文化交流活动种类繁多,并且关于两国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著作和研究也浩如烟海。古代中国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当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数千年的文化传播使得日韩越三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了儒家雅乐文化的洗礼。唐朝时期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日本在这一时期亦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引进了筝,尺八,筚篥等15种乐器,丰富了艺术文化,确立起雅乐在日本的正统地位。时至今日,日本筝(こと)的外观和演奏方式仍保留着唐朝时期的某些特征,在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筝;雅乐文化;东亚文化圈;文化交流
一、筝的思想阐释
筝,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中的重要乐器。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域,由此也称“秦筝”。作为伴奏乐器,亦唱亦弹,自古以来就有孔子手弹口唱鼓瑟而歌独自成家,号称“孔门之瑟”。筝在汉晋时代以前为12弦,唐代13弦,明清时期发展到14,15弦。儒家重视“礼”,其代表性作品有《周礼》《仪礼》《礼记》,即“三礼”。最早的儒生就承担着主持国家,宗族的礼乐活动任务由此可见,儒家不仅推崇礼,同时也将乐的功能置于重要地位。雅乐在古代被上层统治者所推崇,不仅为了耳娱或审美,它主要用于祭祀,更是统治阶级凸显自身地位的一种表现方式,这些特征使雅乐成为统治者自身和其他极少数御用文人范围之内的音乐,由于传播范围的狭窄性,历代雅乐在朝代更迭之中功能效用总被层层削弱,而在今天,雅乐在中国似乎已无踪迹可循。
在古代礼乐文化当中,任何乐器都不只是表示其音响效果的器物,同时更代表了与政治伦理有着紧密关联的一种象征。中国古代的乐器大都是以D调作为基础调性,古筝同样也是以D调定弦,根据五声相生律的模式定位“宫,商,角,徴,羽”即do,re,mi,so,la的五声音阶结构。由于五声音阶是民族乐器唯一的定弦方式,所以筝可以看作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此外,筝也可以视为儒家音乐思想内涵的器物代表。民间流传几千余首诗歌经孔子删定,形成了集三百零五首为一册的《诗经》,孔子删诗定乐时,总是手弹口唱,鼓瑟而歌,所以被后世称为“弦歌之诗”。儒家倡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将思想赋予了音乐的概念,使得音乐在国家治政方面发挥了应有的道德规范作用。
随着时间推移,筝从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多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风格细腻,悲怨与抒情并存的陕西派;“中州古调”,慷慨激昂,深沉内敛的河南筝;流畅华丽,缠绵悲切的潮州筝;文静含蓄的客家筝;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江筝;高昂开阔奔放自如的雅托葛(蒙古筝)。纵观各种流派的特色,足以凸显了儒家思想的本质内容。《礼记》中记载: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乐。国家政教昌盛,诸侯行道有德,物产丰足,精神建设皆已成功,然后便开始赏乐。由此可见,音乐文化的发达,建立在国家经济政治发达的层面之上,恰恰证明了乐与国的密切关系。筝被称为“仁智之器”,正与儒家的“仁和智慧”思想不谋而合,如果说用一种乐器来代表一个国家,那么筝便是最适宜的选择,后汉侯瑾在《筝赋中》说道:“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古筝是一种可以让人懂得人伦,能够移风易俗的高尚乐器,这不正和孔子所说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思无邪”等推崇的真善美思想的直接体现吗?
二、日本雅乐中“筝”的发展足迹
日本移植中国的音乐文化行为,集中于隋唐时期。那时日本刚刚步入封建社会,国家体制尚未完善,甚至未曾有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唐朝是古代东亚文化圈的中心,政治文化经济等在东亚地区遥遥领先,诸国纷纷向唐学习,并受唐册封,初步形成了朝贡贸易体制。日本是学习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入的一个国家。唐朝雅乐传入日本,丰富了日本的音乐文化,但是日本吸收并传承下来的雅乐并不是唐朝的雅乐,而是借取了唐朝燕乐,随之发展成了本国的雅乐,流传至今。日本雅乐按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日本所固有的“声乐”,另一类是由中国,朝鲜,印度等外国传入的“器乐”。器乐又分为舞乐和无舞之乐,舞乐即附带舞蹈的音乐,无舞之乐便是管弦乐。弦乐器有三种——和琴,筝,琵琶,并且在左方乐当中广泛使用①。筝在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从中国传入,形制与唐筝相同,长约180厘米,13弦,分别架在琴马上,通过移动琴马来改变定弦,戴指套弹奏。应用于雅乐中的“筝”被称为“乐筝”,20世纪之前其基本形制没有改变。用于雅乐的筝被称为“乐筝”,但是筝很少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多是和其他乐器进行合奏或重奏。除此之外,为了丰富音乐的表达情感和精神内在特征,中国筝随时代发展其定弦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产生了多种流派。同样,日本筝的调式与技法亦产生了很大变化,并也出现了几种流派。
自筝传入日本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雅乐的管弦演奏当中。最早的筑紫筝流派,为16世纪九州僧人贤顺参考当时流行的筝音乐和中国琴乐所创立的音乐流派,其曲目包括派生自《越天乐》的歌曲,来自朗咏的作品,以汉诗为依据的作品及一些器乐曲,前两类乐曲与雅乐关系密切,后两类则受中国琴曲影响较大,筑紫筝注重精神内涵常作为修养身心之用,由于它与大众娱乐格格不入,所以甚不普及。筑紫筝之后产生了俗筝流派,为八桥检校创始,他改变了筝的定弦,从而改变了其风格,为近代俗筝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继八桥检校之后,江户时代俗筝又产生两大流派,一是生田检校创立的生田派,又称关西派,由此筝与三味线的合奏开始盛行起来。第二个是山田检校创立的山田派,又称关东派,他以净琉璃的河东节和能乐的谣曲为基础创作了“说”因素较强的筝歌,开拓出了另外一种风格。后来19世纪初市浦检校创作了替手式筝曲(替手即后加声部,与原来的旋律即本手进行合奏),如将《六段》乐曲作为本手,《八段》乐曲作为替手来合奏的方式。這种革新理念将筝从依附三味线的地位当中摆脱出来,形成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近代以来,筝的发展形式更加多种多样,不仅在演奏方式上有所突破,风格也有了进一步创新,出现了很多代表性曲目,如宫城道雄的《春之海》,《四季之眺望》,《落叶之舞》等,他还创制了17弦筝,在日本邦乐史上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新邦乐的形成和发展。
三、结语
燕乐中的管弦乐器——筝,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开花结果,成为邦乐界中一抹亮丽的色彩。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歌舞音乐,而日本雅乐同样吸收了这一特征,附带舞蹈的音乐称为舞乐,非舞蹈音乐被称为管弦乐,此外还有打击乐等。可以说,日本无论是在乐器演奏的形式上,还是调式上,最大程度吸收了唐乐的特征,有的人说其后的战国时代前后持续几百年的战乱,日本雅乐能多大程度地复原唐朝的音乐?但是日本向来重视传统文化,即便武士与天皇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以至于兵戎相见,并且日本吸收的律令制度将天皇的统治权威树立了起来,没有任何一个幕府可以推翻“万世一系”的君主,这一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即便可能无法复原,也应该是最接近于唐乐的表现形式。所以,中日之间的传统音乐文化交流不仅仅限于筝,包括其他的传统乐器也应进行广泛交流。正如加藤周一以西方语言对东亚的冲击为例所说:二战之后尤其是60年代,英语以迅猛之势大量涌入日中韩三国,21世纪的我们将面临更大压力。而避免三国文化被西方所同化的危险,空谈国际化是没有用的,国际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推动传统文化的互动是值得可行的,抵御冲击,扩大东亚文明的世界影响力,这是每一个文化传播人所应肩负的重大责任。并且中国和日本的传统音乐文化属于同源关系,二者之间留存着一定的相似性,而又拥有着各自的特色,从“筝”传入日本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由此可见筝作为传统乐器,已经深深扎根于日本雅乐之中,成为日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
注释:
① 左方乐:日本进入平安时代后进行的乐制改革,将外来音乐分为左方乐和右方乐。左方乐亦称唐乐,统合了中国乐和林邑乐,度罗乐等。
[参考文献]
[1] 田边尚雄.雅乐通解[M].古曲保存会藏版,1921:13,103-104.
[2] 刘诗瑶.浅谈潮州筝曲《寒鸦戏水》的艺术特色[J].音乐探索, 2003,01.
[3] 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61.
[4] 彭佳红.“汉字文化圈”的构思.第68页.胡令远,徐静波,庞志春.东亚文明:共振与更生[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5]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220.
[6] 俞人豪,陳自明.东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