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战略探讨
2018-10-21徐悦
徐悦
摘要: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不断加大,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和投资覆盖率最高的大洲之一。非洲因其独特资源优势,对中国企业获取国内发展稀缺资源、转移国内优势产能、实现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宏观、微观环境及对非洲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探讨我国企业在非洲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洲;直接投资;战略
随着“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大。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非洲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庞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热门选择,尤其是在中非论坛后,非洲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重要战略区域。据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非洲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3200家,投资覆盖率达到86.7%,投资存量达398.8亿美元,投资涉及建筑业、矿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
一、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条件成熟
当前,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外市场竞争,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中国与非洲的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快速推进,中国已成为非洲重要的投资来源国。随着非洲国家政策发展和投资环境逐渐转好,非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非洲联盟会议提出“2063年愿景”等发展战略,为投资非洲带来了巨大的潜力。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规范和指导中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不断建立机制和政策体系帮助中国企业更好的“走进非洲”。随着“461”中非合作框架以及“三网一化”建设规划等举措的深入推进,双方合作不断深化,中国政府与企业为非洲工业化进程加速提供了“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发展正找到越来越多的战略契合点。
加大对非洲直接投資符合企业切身利益。首先,对非洲投资可以避免贸易保护主义,以对外直接投资,设厂兼并等方式实现在贸易对象国本土化生产销售的形式,起到“迂回”出口的作用。其次,国内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通过展开市场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国内优势产能转移到非洲,也有助于促进非洲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对非直接投资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利用国际资源,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实现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最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一路攀升,以石油为主的能源与资源供给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不论出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还是从国际市场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企业开始进行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二、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
随着我国企业在非洲的业务开展,逐渐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绿地投资模式
绿地投资模式,是指投资主体在东道国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立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是传统的对外投资形式,我国制造业企业等多采取此类模式。投资方可以直接获得实物资产,掌握包括项目策划在内的各个方面的主动权,较大程度把握风险。在利润的分配上、营销策略上,投资方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内部调整。同时,受东道国法律和政策的限制更少。对于东道国绿地投资能增加当地的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模式受到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欢迎,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跨国公司新建企业。
这种模式也会面临问题,绿地投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投资建设的周期很长,需要做大量的筹建工作。企业在创建新企业的过程中,还要承担东道国政治经济政策变动的风险、文化冲突的风险以及投资收汇等自身无法控制的风险,也更容易遭遇行业进入壁垒。
(二)“资源-信贷-项目”的代表安哥拉模式
安哥拉模式是一种中国政府援助与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模式,最早开启是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没有抵押品和偿还能力的情况下,约定用未开采的资源偿付贷款。2004年中国和安哥拉两国政府签署的石油贷款框架协议,安哥拉利用未来开采的石油储备作为偿付换取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安哥拉政府提供优惠贷款,中国企业通过招标的形式参与安哥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进出口银行将款项直接拨付给具体执行项目的中国企业(包括工程、设备、材料、员工等),而安哥拉提供主权担保,其财政部在进出口银行设立托管账户。
安哥拉模式是一种双方互利共赢的模式,一方面,东道国可以快速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中国不仅从安哥拉直接进口石油,同时收获大量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其他投资项目。该模式创建了中国援助非洲的典范,时间短、见效快,并具有扩散效应。“资源-信贷-项目”一揽子合作模式目前已在非洲多国成功推广。
(三)工业园区模式
对非洲投资主体中有着大量的中小企业,投资过程中出了一种“小、散、乱、多”的现象。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宣布建设中非贸易合作园区,借鉴中国开发区模式在非建设境外产业区。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在东道国进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东道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园区定位,吸引国内企业集聚,进园投资,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根据贸易合作区开展服务的重点不同,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以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的合作区,二是以钢材和建筑材料产业为支柱的经贸合作区,三是依靠东道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惠地位建立起来的贸易合作区,第四种是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建立的贸易合作区。此模式双方政府都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目前,中国已在尼日利亚、赞比亚、埃及、毛里求斯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建立了多个经贸合作区。
(四)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合作经营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中国企业与非洲当地企业,根据所在国家的法律,通过协商鉴订合作经营合同而设立的契约式企业,合同确定上方合作的出资方式、组织形式、利润分配、风险分担以及债务清偿等权利和义务。这种合作模式易获取当地政府支持,同时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有效降低经营壁垒,合理控制经营风险。目前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其法律已明确要求国外企业投资时本国企业需占有一定比例股份。
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投资收益回收的风险较高。以石油勘测为例,传统的石油开采热点区域,多为勘探条件差、疾病流行地区,中国企业如未进行充分调研,项目往往很难推进。此外,与当地企业合作,在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甚至利益分割上容易出现分歧。
(五)以国际工程承包带动国际投资的模式
非洲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场,三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历经了从劳务分包、施工分包、施工管理总承包向EPC总承包,进而向项目融资及海外投资转变的过程,现代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正从多方面推动承包商进行对外投资。BOT(建造、运营及移交)模式、PPP(公私合营)模式等投通融资方式是目前国际承包工程的主流形式,其既可解决东道国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促使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企业在非洲已开展不少此类项目,如承包工程类的企业参与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建设企业参与收费高速公路项目等。该模式下项目回报率高,对于企业转型升级有着积极意义。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通过在东道国长期积累的人才、资金、人脉等优势,进行行业上下游以及跨行业的直接投资,加快多元化发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但该模式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对外投资能力以及管理运营能力,做好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工作。其次,投资靠运营回收且运营周期很长,再次,在项目进行期间可能会面临政府更替、法律缺失、汇率波动等各种不确定因素。最后,此类项目需要较成熟的金融及政策支持。
三、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战略选择与相关建议
(一)投资模式及行业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国内竞争中积累了企业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经验。在“走出去”中,应在我国国家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信息服务咨询以及外交保障的基础上,根据东道国国家的情况和产业区位,明确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目标定位,对投资的模式、行业区位做出合理的选择,有效的规避在东道国投资的风险,确保在当地的直接投资活动获得成功。
在中非合作框架、非洲一体化等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尽管如此,非洲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为此,企业在进入非洲国家投资前,应充分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综合权衡、科学决策,审慎选择市场和进入模式。总体上看,非洲国家整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经济状况发展较好的国家,其政局稳定,基础设施完善,法律监管制度完备,相对来说,这类地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国际竞争相对较大。第二类是资源禀赋丰富,同时政治相对稳定的国家。这类国家是投资资源开采业的重要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会触动欧美主要跨国公司的利益,可以通过与欧美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或与本地企业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方式降低风险。第三类是除了上述两种类型以外的其他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大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政局不稳,社会环境较差。这类国家风险较大,企业在投资目标应该放在短期、规模较小、见效较快的投资项目上,或利用政策贷款等优势进行投资,尽可能避免长期运作的大项目。面对非洲不同类型环境,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地区和行业进行投资。
(二)公司内部治理
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条件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国际化竞争中站稳脚跟。从内部治理层面来说,企业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属地化管理、加强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要克服“外来者劣势”,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属地化管理。在员工管理方面,要建立员工属地化管理的制度,按照当地法律法规,对招聘、岗位职责、薪酬管理、休息休假将相关制度标准化、规范化。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加强对财务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在企业文化属地化建设方面,企业应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为企业营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在组织管理方面,需要企业能够理顺公司总部以及海外机构的关系,对组织流程再造进行更新,明确各自管控权限,将日常经营决策交由非洲分支机构,充分发挥海外机构自主管理和经营的作用。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国际经营人才的引进、选用、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在待遇、职称、职务任用上实行差别政策,包括从多渠道聘用国内外专家,不拘一格吸纳和使用人才,使用国际业务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和机制选任、用人、留住人。企业要健全管理体系,按照跨国公司的行为准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当地的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发展,探求企业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使社会责任的履行制度化和常态化。
(三)风险防范策略
非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机会和发展前景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须加强风险防范和监测。
首先,要重视可行性调研和风险评估。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和风险研判,通过多种途径对将要进行投资的国家和行业情况作出充分考察。在对目标市场潜在风险、投资成本进行充分的评估之后,再选择适合企业的投资和经营策略,要谨慎投资,避免盲目乐观的估计投资回报。此外,要重视对当地法律的作用,细致研究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企业还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投资目的以及投资区位的特点,分行业、分階段进行综合考虑决策,例如工程承包相关行业,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动态变化和已有及潜在竞争者等因素,考虑市场规模和容量能否达到预期回报;以资源开采为目标的企业要充分考虑投资配套资源的情况和开采的技术难度与运输成本等,此外,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以长期关系作为合作的基础,不能够急于投资而降低了对合作伙伴商业资信以及个人信用的要求。
第三,企业要利用保险降低对非洲投资的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政治风险承保机构,目前风险种类有限,且集中在较为传统的风险类型上,因此企业也可以尝试与其他国际保险公司合作。
(四)相关利益方沟通
中国企业面对与国内可能完全不同的环境时,要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加强与当地社会团体与居民、政府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与中国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的关系。通过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企业既可以利用好国内、外政策优势,充分调动各相关资源,也能够与东道国当地政府、团体民众、合作伙伴等相关利益方保持良好关系,对业务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岩、马利灵、钟昌标:《中国对非洲投资决定因素:整合资源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载《世界经济》2012年第10期.
[2].董艳、张大永、蔡栋梁:《走进非洲-中国对非洲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载《经济学》2011年第2期.
[3]金文莉:《非洲经济发展前景及中国在非投资模式选择》,载《对外经贸实务》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