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视角下的英国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8-10-21袁元钱静
袁元 钱静
摘 要:环境教育是启迪环境情感、树立环境伦理价值观、掌握环境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工作。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担负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环境情感、环境伦理和环保知识与技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而作为户外游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场所的自然与人居环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英国是世界环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从风景园林的视角探讨其发展与前景,对于理解和评估国内当下风景园林实践中的环境教育及其未来发展有参考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启示
1 英国环境教育溯源
1.1 新教育运动
19世纪末,英国的学者和教育家在新教育运动的影响下,沿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意识地将环境和教育联系起来,主张在乡村建立新学校并将乡村环境作为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英国教育家C·雷迪于1889年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艾伯茨霍尔姆学校,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端。该校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除了传统课程,还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随后,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这些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郊区,教学内容上注重人文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使儿童了解自然的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新教育运动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使得公众开始关注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自然保护运动
埃里克·巴拉泰(Eric Baratay)和伊丽莎白·阿杜安·菲吉耶(Elisabeth Hardouin-Fugier)在《动物园的历史》一书中指出英国环境教育可追溯到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期的自然学习运动。1902年,皇家植物学会在摄政公园举办有关学校自然学习的会展活动,首次提出自然学習的目标和范围并建立竞赛机制,在英国各地得到了推广。翌年,学校自然学习联盟(British school of natural learning,SNSU)成立。1912年,英国昆虫学家查尔斯·罗斯柴尔德(Charles Rothschild)创建了自然保护区促进协会(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Nature Reserves,SPNR),成为当时英国自然保护运动的中坚力量。SPNR章程中将“教授公众更好的理解有关自然的知识”设立为目标之一,使英国的自然保护运动有了教育的意义。
随后受大萧条的影响,英国自然保护运动陷入低谷。1926年,英格兰乡村保存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Rural England ,CPRE)成立,在各地建立了乡村教师协会(Association of Rural Teachers),为英国环境保护实践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而自然学习作为“环境学习”的前身激发公众热爱自然、喜爱乡村生活方式。1960年,英国国家乡村环境研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成立,后发展为国家环境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NAEE)。这些早期的自然保护运动和乡村环境运动促进了英国环境教育意识的形成。
2 英国环境教育的形成
自1920年苏格兰生物学家帕特里克·盖迪斯(P.Geddes)首次将“环境”和“教育”并置后,威尔士自然保护协会主席托马斯 · 普瑞查(Thomas Pritchard)在1948年的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巴黎会议上正式提出,“我们需要一种教育方法可以将自然与社会科学加以整合”。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O)成立“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并设立了环境教育委员会(Council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EE)。英国首次正式使用“环境教育”一词是在1965年基尔大学举行的乡村环境保护会议上,强调“通过教师的参与扩大基础研究决定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直接促使NAEE的成立,并在1971年由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SCDC)的前身“学校委员会”推进“5~13岁环境学习计划”。此前,赛罗弗斯博士在苏黎世召开的环境教育欧洲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和跨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途径。1974年,英国学校委员会采纳卢卡斯模式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理论框架。1987年的《教育改革案》正式提出实施“国家课程”,适逢《欧洲环境教育决议》要求欧共体各国“在包括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领域推进环境教育”,这促使环境教育作为跨学科的内容纳入国家课程,在英国正规教育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在国际上,从1970年IUCN内华达会议明确环境教育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7项全球环境保护共识和26项保护原则在世界范围内唤起环境教育意识,到1975年UNESO和环境规划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联合颁布实施国际环境计划(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IEEP),召开关于环境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更在1977年的首次国际政府间的环境教育大会上发表《第比利斯环境教育宣言》,作为各国推行环境教育的架构。这两个文件全面阐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还对教材、教具、教学原则和方法等作了规范,突破了环境教育以知识为主的特点,明确提出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五个方面,拓展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环境教育引入更广阔的空间。20世纪70年代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活动对英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理论框架的建立起到了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全球环境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成为国际环境教育基本理念和体系的基准。
2.1 卢卡斯环境教育理念与国家课程
1972年,英国教授亚瑟·卢卡斯(A.M.Lucas)在其博士论文《环境与环境教育:概念问题与课程含义》中提出“卢卡斯模式”,把环境教育归结为“关于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在环境中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为了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对英国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关于环境的教育”偏重于环境知识的传授,是环保技能学习和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环境中的教育”是把环境作为学习的媒介和平台,强调参与与体验的教学模式;“为了环境的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在环境中培养环境情感,树立环境伦理价值观,掌握环境知识和技能,最终形成利于环境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综合这三个层面,才能实现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促进自然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英国《1987年教育改革法》颁布,标志着环境教育在英国学校中的稳定地位。随后《国家课程指南:环境教育》的颁布标志环境教育在英国正规教育中的蓬勃发展。英国将环境教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国家课程,以正规学校教育和户外实践结合为主,城市公园是中小学开展日常环境教育的实习基地,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是进行野外环境教育的中心,其中田野学习协会是英国开展环境教育最大的机构。
2.2 城市公园是中小学环境教育实习基地
环境教育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渗透在英国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城市公园作为中小学正规的环境教育日常实践基地,开展地理、生物、历史、艺术等课程的实习,强调通过体验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情感,获得直接的知识和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公园管理,开展环境调查、环境宣传等活动,强化学生自然知识的环境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公园中开展环境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场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情感,陶冶其情操,使他们既懂得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热爱大自然和鸟兽虫木。
2.3 国家公园是进行野外环境教育的中心
英国国家公园因其广阔的空间和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在环境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1949年国家公园成立以来,至今已建成15个国家公园。(图1)其设立的宗旨在于保护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和生物多样性,依托园内丰富的资源开展“为了环境的教育”,可以实现资源保护和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国家公园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基地,园内的游客中心、信息中心可提供各类标牌和展示系统,并有大量的出版物、宣传手册和海报等。国家公园十分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并通过科技手段和当地及其它力量提供环境教育相关的服务。英国各个国家公园内均有环保组织和教育机构设置的环境教育中心,不仅设有博物馆、展览室传播自然知识,还组织相关的野外活动,使公众在环境中获取有关环境的知识。
2.4 英国田野学习协会是英国最大的环境教育机构
英国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组织包括国家信托组织(National Trust)、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RSPB)等相关机构,而英国田野学习协会(Field Studies Council,FSC)作为教育機构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而设立环境教育中心。FSC成立于1943年,最早是设在修尔斯贝利(Shrewsbury)的公益组织,后陆续在英国境内设置了20所田野中心,是英国最大的环境教育机构。1994年,FSC环境教育部门成立,提供环境相关的培训课程及咨询服务(图2)。
以大伦敦区周边为例,4所中心都位于具有优势自然或文化资源的场所,课程方案可扩展至附近的国家公园、瀑布、海岸等场所开展生态实践,或在当地的历史建筑、公园等场所开展,还与其他相关组织合作,如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国家信托、国家公园等(图3)。
3 英国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莫斯科召开“UNESCO-UNEP关于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提出环境教育须面向可持续发展。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997年发布的《塞萨洛尼基宣言》中明确提出“环境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环境的教育,更是人口、发展、和平间的融合教育,” 推动可持续性教育的国际环境教育新方向(图4)。
回顾环境教育在英国一百年多来的发展,自然学习、户外教育在乡村环境保护中受到重视,以自然为媒介推进新教育对于环境教育的兴起至关重要,早期的乡村寄宿学校和田野学习中心、后来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中心、城市与社区公园绿地中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习基地,以及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建设都为环境教育构建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物质载体,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环境教育的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重新定向了环境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仅应对环境问题,还与人口、资源和发展等议题融合,使得环境教育的内容更综合和系统。而风景园林学科有着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使命,风景园林实践一方面设立以再现自然为主要诉求的各类公园绿地满足公众游览观赏、休息健身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等需求,也作为开展环境教育认知和非正规环境教育活动的基地;另一方面风景园林也担负着调查、评估和筛选满足公众多种需求、保护各种自然景区与发展规划的责任,环境教育是这类自然景区服务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其发展旨是引导公众关注环境问题,认知人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对环境的情感和态度,掌握相应的技能,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这也是自然景区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所指。所以风景园林和环境教育这两个领域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这些理论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可以吸收借鉴,取其精华,成为我国环境教育和风景园林发展有力的助推器。
4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受国际环境保护思潮的影响,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建议在京津沪等地进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点工作。1980年,国务院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教育计划。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消耗等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环境教育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下,我国的环境教育逐渐步入成长阶段,得到环保和教育两个政府部门的支持,以传授环境知识为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方面是环保宣教中心、环境教育中心以各种环境日和媒体网络为载体进行主题式的环境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在中小学的各学科进行渗透式的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生态学校。与此同时,民间兴起越来越多环境和教育机构在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动植物园开展侧重于自然体验和环境情感的普及和实践,但是目前在自然景区开展的环境教育仍以环境解说的形式为主、公众参与度不高、情感启迪有限,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照英国风景园林视野下的环境教育,反思我国近四十年的环境教育实践,启示与借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学科渗透式和主题活动式的正规环境教育以普及环境知识为主,缺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抽象地宣传环境保护的观念,如果结合户外活动在自然体验中培育对环境的热爱,就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环境责任感、自发地关爱和保护环境。公园绿地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结合所依托的自然资源普及相关的环境知识,开展自然体验活动,增进亲近、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在城市一般性的综合公园和中小型的社区公园可以设置环境教育实习基地,为正规教育提供户外教学场所,进行农作、园艺的自然实践,开展环境调查、环境宣传活动。
其次,城市化语境下的环境教育应重视地域景观和社区维度,尽量保护自然区域和本土野生生境,城市公园、社区花园和校园应成为了解本土生态系统与环境问题的窗口,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场地自然条件,以自然式的方式种植乡土或野生植物,营造完整的动植物栖息地以展示地方自然生境和景观特征,唤起人们对社区和乡土的认同,从而促进对自然环境和地域景观的保护。
最后,目前我国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在公园绿地中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但环境教育是终身性的学习,应面向广大群众,成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应投身其中。至今,风景园林已发展成为服务广大民众的高度社会化的学科,在实现全民终身环境教育这一方面,风景园林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Eric Baratay and Elisabeth Hardouin Fugier著,乔江涛译,动物园的历史[M].台中好读出版社,2007.
[2] Nature Conservancy Council,Nature Conservation in Great Britain,Peterborugh.1984.
[3] 张晓露.英国环境教育的“卢卡斯模式” “关于环境的教育”“通过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J].上海教育,2015(6):25~29.
[4] Heselink F, Goldstein W. The Role of IUCN—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in Shap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M].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Springer US, 2000:123~141.
[5] 毛紅霞.中外环境教育比较[J].环境教育,2006(1):16~20.
[6] 乌恩,成甲.中国自然公园环境解说与环境教育现状刍议[J].中国园林,2011(2):17~20.
[7] 马佳宏.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01(2):3~5.
作者简介:
袁元(1993.06--),女,江苏省常州人,硕士,在读于南京工业大学。
*钱静(通讯作者),女,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