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
2018-10-21王乐魏斌王坤
王乐 魏斌 王坤
摘 要:《变形监测技术及应用》是工程测量专业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分析本校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进行了探讨。在改革中,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工程实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关键词:变形监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1 引言
工程测量专业的《变形监测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测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课程主要讲述了变形监测技术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变形监测技术理论的理解,应用各种测量技术和方法解决变形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一些大型的工程建筑物。在其施工和使用初期,由于荷载的变化和外力的影响,造成建筑物下沉。由于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倾斜、裂缝、位移等变形,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因此,变形监测技术也日趋发展起来。面对新情况,本校的课程教学内容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进行了教学改革与设计。
2 存在问题
2.1 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校变形监测的教材内容仍比较陈旧,教材中没有实际案例,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很难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在讲授内容时比较复杂难懂,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尤其是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部分,涉及到高等数学知识,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基础较差,接受起来很困难,造成学生既不愿意听也不愿意学。
2.2 教学学时过少
由于这门课是近年来各高校新开设的专业课,教学学时比较少。许多教师为了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讲授内容比较笼统,造成学生对这种专业性知识很难掌握。从而打消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缺乏实践教学
由于课本中缺少实际工程案例,而学校环境又有限,造成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即使能够掌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但也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熟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让学生亲眼所见,才能了解变形监测的全过程。
为了让高职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如何充分利用课时,深入掌握变形监测知识以及技能。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3 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懂”知识、“懂”技术,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所以教学内容也要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技术知识相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所安排的学时,使学生掌握变形监测基本理论与方法、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限,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践教学。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来节省课时、新理论和新技术,内容全面概括且有侧重点。做到精讲多练,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各种变形技术。
4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技术,减少了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教学,使学生无法积极的参与其中。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开阔学生的知识信息量和知识面,教学方法改革则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结合。具体如下。
4.1 多媒体辅助教学
运用丰富多彩的图像、动画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有一种直观感。在内容上,多引入一些先进技术和仪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知识的更新,适应岗位的要求。
4.2 现场教学
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现场教学,如教学楼水平位移观测、路面沉降观测等。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掌握变形监测的技术流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工程中出现的变形问题。
4.3 实践教学
多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弥补学校环境带来的不足。
5 结语
变形监测课程是一门比较强的专业课程。改革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思考,也要适应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提出了适应本校变形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通过扩展新知识,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出工程测量建设领域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于教学改革并不完善,还需不断改进与调整。
参考文献:
[1] 徐金鸿.变形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M],矿山测量,2009(12).
[2] 朱宝训.《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M].北京测绘,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