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下党报时政报道的创新
2018-10-21李东梅
李东梅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随着PC端、移动端媒体的兴起,新闻网站、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媒体受众对新闻的要求也日益显现出新的变化。党报的那副“严肃面孔”越来越成为制约党报发展的关键。如何让“严肃面孔”变得“亲切”起来?让党报“权威”与“亲民”并重?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变革是关键。那么,这种新媒体语境下,到底对党报时政报道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党报时政报道又该如何来创新?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语境;党报;时政报道;创新
一直以来,时政报道可以说是党报的“立报之本”,是党报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鲜明地体现着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代表着党报对重大问题的政治判断和舆论导向。然而,现如今,党报时政新闻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代表着“权威”,另一方面则代表着“死板”。在很多普通读者眼中,党报的时政新闻就像曾经的“八股文”,让人不想读、不愿读,大大折损了党报应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时政新闻是党报的重头戏,但要想它真正“重”起来,大刀阔斧地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已势在必行。
一、党报时政新闻为何要创新
(一)新时代的新要求
党报是党的“喉舌”。是传播党的声音和态度的平台。如何传播、以怎样的方式和态度传播?新一届的中央领导人其实已经有了鲜明地态度,那就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达执政思想。
在他们看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等,要用读者需求导向推动报道的创新发展,通过创新的内容、创新的形式讲好国家发展的大道理和好故事,让更多老百姓能更好地接受并产生共鸣。
可见,做好时政报道的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是党报发展的趋势。新媒体时代,内容优势是党报的根本优势,要想把这个优势保持好、发展好,时政报道创新是根本。
(二)技术的发展为创新提供了条件
要创新,除了要有创新思维,技术的发展也是基础条件。如今,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为时政报道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让一些新技术、新手段能应用到创新中去。另一方面,是这些技术的发展以及丰富的创新条件,又推动了创新的进程,让时政报道创新显得尤其紧迫。
二、时政新闻如何创新才能适应时代需求
(一)“守正出奇”,把规定动作做出彩
党报的时政新闻大多是以领导活动、会议消息、党委政府重要工作、地方重大政策为主,这些新闻大多都是规定动作和指令要求,记者自由发挥空间小,新闻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硬”。大量“规定动作”报道,也让不少时政记者养成了拿材料、抄材料、等通稿的坏习惯,如何将“规定动作”做出彩来,是所有时政新闻记者需要思考的。
1.挖掘出真正的新闻点
要想把“规定动作”做出彩,必须要培养记者过硬的专业水平,能在领导活动、会议报道中挖掘出真正的新闻点。将领导工作部署和民生热点相结合,从领导讲话或者会议材料中找出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不会全是空话、套话,才能引起普通群众的关注和共鸣,才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2.让“硬”新闻“软下来”
党报时政新闻中很大一部分是对当地重大政策的发布、解读,这种稿件大多内容长、数字多、难理解。如何让这种“硬”新闻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是内容上要用老百姓读的懂得语言,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报道形式。
近些年,对于一些数据多、难理解的時政新闻,很多报纸已经开展广运用图示的方式来让“硬”新闻“软下来”,以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例如《南方日报》2018年5月31日报道了《7月起下调一批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的新闻,说起进口关税,正常的报道中会有很多专业名词和数据,对百姓来说,比较难懂。而《南方日报》则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封面用一个图示《关税大降!买洋货更便宜》,将关税下降后对百姓生活相关的信息,分类用图示展现,让读者一目了然,也通俗易懂。这种形式就比原来生硬的数据新闻,更加有“亲和力”,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3.以小见大讲好故事
在时政报道中,除了领导活动、会议报道等,主题报道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块。针对这一领域的报道,最有效的创新方式,就是下基层、走到新闻现场,去看、去听、去感受,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讲好主题故事。
例如,当年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各个媒体都在开专题做报道,《中国青年报》刊发的《回家》一稿却在众多地震报道中脱颖而出,记者报道了一对夫妻背儿子遗体回家的故事,从小处着手,只讲了这一家人的故事,却因为其真实、具体、生动、感人等特点,一刊发就在全国引起了剧烈反响。它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了当时地震灾区的状况,讲故事的形式比那些只有一个个冰冷数据的稿件,更能打动读着,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大胆尝试,让时政新闻传播多渠道多手段
不得不说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党报时政新闻如果仍然只是在纸质媒体上传播,不论内容形式如何创新,它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都是有限的。这个数字化时代,各种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将时政报道也纳入数字化平台推送,能为时政报道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在两会期间推出的“直通中南海”留言板,就是创新政治传播的成功的案例。该留言板通过与网友互动的形式,来聚焦房价、教育、工资、反腐等方面的新闻,因为有了网友的互动、反馈,让这些时政新闻活了起来。这种新的时政报道模式,也是很多党报可以尝试的。
总之,在如今这个新语境下,党报时政报道要做出新意、要创新,必须要新闻从业者从思维上转变,从文风上转变,从采访手段上转变,才能让时政报道活起来,能引导舆论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汪国梁.试论党报时政报道的创新路径[J].新闻世界,2017(7):7-9.
[2]陈会君,韩晓玲.时政新闻突破传统模式的创新路径——以北上广省级党报为例[J].新闻前哨,2015(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