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生存挑战
2018-10-21白雪莹
白雪莹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电视不再是受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首要途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电视天气预报制作者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实际操作经验发现,对气象信息的深入挖掘和更生动的图形化表达是提升节目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大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力度也是节目在各媒介高度融合的当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渠道。本文主要探讨以传统媒体为播出平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为代表)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寻求创新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深度内容解读;视觉效果提升;新媒体互动
一、媒介融合带来发展瓶颈
在我国,电视是多年来受众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终端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受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快捷和多样化,气象信息变得唾手可得,受众多年来从传统媒体获取气象信息的收视习惯逐渐被撼动,电视的“首选媒体”优势不在,以传统电视媒体为播出平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也正在经历巨大冲击。
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为例,作为全国开播最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自上世纪80年代开播后,逐渐在电视这个传统媒介培养了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和强大的收视习惯。知名度也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气象节目。但一档观众基础雄厚的节目在各媒介快速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也面临发展的巨大挑战。从2009年节目改版以后的收视统计数据来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收视率从2011年开始整体出现逐年下滑趋势,在2012年收视率首次跌破5%,2016年出现跌破4%的情况,到2017年,和2016年相比继续出现了6.4%的平均降幅。尽管收视数据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但多年累积的趋势变化也让传统媒体平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制作者深刻认识到危机和压力。如果不做出改变,依旧蜷缩在单一的媒介平台,将无法满足受众更为多元化的需求[1]。
不仅是传统媒体播出平台面对的冲击和压力,节目本身的创新空间也面临挑战。在当前各传统媒体平台播出的天气节目中,多为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为代表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强调“预报”二字,因为这类节目以天气预报信息为主要传播内容,每天固定时间播出一档至几档不等、节目时长普遍在5分钟以内、通常包括主持人讲解和城市预报两个版块。此类节目策划周期和制作周期相对较短,语言表达精练,节目创新面临很大局限性。但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近年来受众对天气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深入和专业化,且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需要快速寻找与自身需求契合的信息,因此,节目在新媒体飞速发展大背景下,也存在满足受众需求、提供深入化气象服务信息、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创新之路。
二、突破瓶颈首先实现品质提升
(一)气象信息的深入解读
面对受众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气象需求,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在寻求气象科普和深度气象信息解读等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及表达方式。
通过CTR提供的入户满意度调查等资料发现,近年来受众对节目中更加专业化的内容需求在不断加大,所以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除了预报结论、气象灾害预警等常规内容之外,能够让观众轻松理解、且能够与预报内容紧密结合的气象信息深层解读,是提升节目服务效果和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解读内容的选择绝不是偶然性的,而是要通过对节目实际内容、形式等特点的研究,结合节目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切实需求进行整理、筛选而最终确定的。通过实践发现,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气象信息深入解读、科普,对满足受众更为深度的天气信息需求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日常节目创新的突破口之一。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天气的季节性变化,整理与当季典型天气紧密相关的天气、气候资料、挖掘历史气象数据信息,甄选符合节目定位的切入点及气象信息科普点,这个数据信息深层挖掘过程能够让内容切实服务于受众,进而有效提升气象信息传播效果,是节目在创作周期较短的情况下储备创新选题,提升节目内容深度的有效途径。
(二)视觉体验的不断提升
多年来,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为代表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呈现形式主要是以主持人半身景别在抠像区出境,配合天气图形解读,虽然这种形式可以让气象信息最大化呈现,解读清晰、准确,但在虚拟演播室等技术日渐成熟的当下,和其它类型节目相比,其表现方式相对单一,尤其是在信息层次较为丰富的内容传播过程中,因视觉上缺乏多种维度的信息配置,不利于加深观众的收视印象,影响了节目内容的吸引力。调研发现,在电视天气节目,特别是较快节奏的天气预报类节目中,图形动画效果普遍受到观众认可,是配合内容展现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观众的记忆点。而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也显示,观众对节目的期望是“变化和创新”,可见积极寻求适合节目表达的动画形式是提升整体节目质量和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在不断尝试各种动画效果呈现,其中ALPHA带通道版本的动画,在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配合中展现出较为突出的效果。除了带来视觉感受的提升之外,操作简单、兼容性好是其最大优势所在,适合制作时间紧张、制作周期短的节目。所谓ALPHA带通道动画,是指定义了透明、不透明区域的动画,即不会与主持人、演播室空间形成不合理遮挡的动画图形。此类动画不仅能够兼容各类演播室录制需求,更容易在Weather Central图形制作系统、大洋字幕机系统等不同的制作系统中实现预期效果,而且能够实现主持人与动画的生动配合。尽管ALPHA带通道版本的动画效果相对简单,画面冲击力和现场感较弱,但在日常节目中不失为一种相对快捷的图形创新手段,对提升节目质量和气象信息的传播效果都有较大帮助。
另外,虚拟植入技术也能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达到提升图形效果的作用。在各类大型晚会中,虚拟植入技术已经展现出视觉效果方面的强大功能,可以实现在实景演播厅中人物与虚拟三维物件或场景的融合呈现。近年来,虚拟植入技术也在国内外很多气象节目中尝试使用,尤其在与实景演播室的配合方面表现突出,三维物件融入主持人所处的实景空间,虚实结合,通过景别和播报场景的变化,加深观众对特定信息的记忆,增强带入感,在视觉上对气象信息起到放大作用,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效果,增强观众对科普内容的理解。此技术也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等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尝试应用,尽管在天气预报节目多半还使用抠像环境制作的背景之下,虚拟植入技术的优势難以充分体现,且模型制作周期相对较长,不适合常规使用,但在适当的时机,提前策划选题,配合制作更精良的三维模型,对节目效果会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助力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高度发展,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逐步受到冲击,因为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新媒体打破了受众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取信息的界限[2],人们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依赖性急剧下降,而且不愿受播出时间、播出平台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势必要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当然,一种新媒介的发展壮大,并不意味着旧的媒介的消亡,而是在新的技术手段支持之下,不断演化出更加融合多样化的媒介传播方式[3]。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借助新媒体平台,能够有效提升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有助于电视天气预报类节目从新媒体获取观众的声音,从而为气象信息和图形设计满足受众需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也是节目生存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几年,《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不断在新媒体平台尝试互动,先后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的推广和信息维护、以及在节目中开通二维码扫描环节等手段,一定程度上积累了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受众群体,微博、微信粉丝数量逐年上升。且通过世界气象日、各类节日、社会事件、重大天气事件发生等契机,组织了各类线上线下互动活动,以进一步推进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度,推动节目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上的互通,进而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反馈,不断改进完善节目质量。然而,目前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还处在尝试阶段,还在探索互动手段和互动平台的选择,还在积累粉丝数目和活跃程度,而且有些新媒体手段的使用并没有完全起到媒体平台融合互通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传统媒体平台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积极使用最新的概念和技术手段,加强与新媒体的互联互通、开展在新媒体平台的各种探索和尝试是必然的,而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新的变现方式也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下一步发展的一大目标。
总之,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为代表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近年来受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巨浪冲击,影响力和受众群体规模被撼动。在探索应对挑战的方法之路上,实际操作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内容依然是改善局面的核心价值,并且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积极寻求新的图形表现手法也是提升节目品质、进而维护节目受众群体的关键。同时,在这个各媒介没有明晰界限的时期,媒介融合已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顺应时代是传统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不例外,要不断寻找时机,利用媒介融合的力量,顺势而为,为节目在新媒体平台寻找更多互动的可能,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跨媒介的传播引领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9.
[2]白奇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中的发展历程[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8-81.
[3]朱永祥.社交化:重新定义媒介融合下的大众传播[J].视听纵横,2015(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