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闻传播的碎片化
2018-10-21郑悦
郑悦
摘要:移动互联网目前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互联网接接入模式,而移动网络新闻则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移动网络第二大应用。碎片化作为互联网环境、网民行为习惯以及数字化传播机制等一系列内容的重要特征,对于移动新闻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碎片化既是移动新闻传播的核心特征,也是影响移动新闻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移动新闻;碎片化
一、移动新闻传播
移动传播是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基于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等多重因素所发展而来的新的传播形式。邹军(2014)对于移动传播的探讨中,指出移动传播中的传播要素——传者、受者和媒介都处在移动的状态下。其观点中还强调移动传播对社会传播结构的重构功能。在此基础上,彭韵佳(2017)则进一步丰富了传播行为的内涵,并强调移动传播的互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移动新闻传播的意义界定为:通过具有联网功能的移动端进行的实时新闻传受过程。移动互联网的主体地位早在2016年12月份就已经形成,而目前智能手机作为最主要的核心移动终端设备,成为联结其他智能设备的重要枢纽。根据第CNNIC第41次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20亿”(1),占网络新闻用户规模的96.27%。
二、移动新闻的碎片化
碎片化现象对移动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外部环境、内容生产和用户新闻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外部环境的碎片化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移动新闻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整体舆论环境。从传播学视域下探讨碎片化之前,首先要了解碎片化是作为一个现象,来源人类思维受到社会变迁影响的产物,具有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突然“爆发”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转型期,各阶层的生活方式日趋悬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审美趣味也必然有着较大的差异(2)。因而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催化了传媒产业“碎片化”。
早先,普通群眾获取大量信息的途径相对较少,且主动搜集获取大量信息的意识也相对薄弱。而现在大量信息都已经被汇总、整理、分类,继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甚至通过弹窗、推送等方式主动获取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广受社会不同阶层关注的社会性新闻事件,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判断或者观点,本质上是对事件整体的一种割裂和解构,基于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非总体)角度进行重解,这样的过程事实上就是碎片化的本质及核心。
(二)内容生产的碎片化
1.移动新闻内容生产者
其内容的生产方式由传统媒体的统一采编,由媒体自身为主导对外进行“完整的”新闻事件报道,逐渐转变为由提炼新闻事件中最核心、最引人关注的“信息碎片”聚合成信息流向外输出。移动新闻传播形式下的新闻内容核心的本质特征是碎片化。
内容的生产者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传统媒体、互联网原生媒体以及规模不断扩张的自媒体是移动新闻生产的三大主要力量。传统媒体不仅面临着互联网对原有运营模式的冲击,还要顺应移动传播的潮流,不断融合新型业态,整合并优化已有资源,以求突围。网络新闻媒体对互联网传播模式的适应性和匹配度最高,因此向移动传播的方向转型具有先天优势,但在分发与生产逐渐细分的情况下,其传统的分发渠道优势已经逐渐缩小,其在内容生产上面临着与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共同竞争的局面。而在专业垂直细分的趋势下,“术业有专攻”的自媒体也在不断加入移动新闻生产的行列之中。自媒体虽然在资本和体量上无法与资历深厚的传统媒体和平台成熟的互联网媒体相抗衡,但是其用户导向的发展目标、精耕细作的内容生产和垂直专业的划分,能够对用户的关注“痛点”和阅读习惯进行精准打击,其竞争力也不容小觑。
2.用户行为的碎片化
移动新闻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以往的各社会阶段的区别在于,在整个社会空间构建起一张无形的信息传递网络,使信息传递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且用时大大缩短。这也意味着网络时代人们可以接收到的信息量是无比庞大的。当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做出选择。而选择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其一,关注尽可能多的事件,事件当中一些相对重要性较低的部分被忽视,而取其“核心部分”;其二,仅选择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领域之消息,了解掌握较为全面,而对其他领域消息则选择性“屏蔽”。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广大受众很难具有大块的时间进行新闻资讯的接受,人们倾向于利用极短的时间内接受到信息。因此,碎片化逐渐成为当下人们,尤其是网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
三、移动新闻传播与碎片化的内在联系与矛盾
碎片化是移动新闻传播的核心特点之一,而移动新闻传播,是碎片化社会语境下的主要表现途径。两者从表征到理论内核都有非常多的重合之处,海量信息、海量用户、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学界也往往将两个议题捆绑式出现。但是移动新闻传播的碎片化现象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进而对移动新闻事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寻求突破。
(一)移动新闻传播与碎片化的内在联系
首先,碎片化是移动新闻传播的核心传播机制和表现形式。信息过载导致用户倾向于选择自己更有兴趣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也要求新闻内容生产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将新闻内容在不影响新闻事实的情况下,进行提炼、分装再进一步整合汇聚成信息流。
第二,移动新闻传播通过垂直细分的方式采取“碎片化”的经营模式。所谓碎片化的经营模式,并不是指传播内容零散无序地分类,而是有的放矢、精耕细作,挑选最具竞争力的新闻种类,打造有含金量的“碎片化”信息,使人们能够将碎片化的时间发挥到极致。垂直细分的专业化内容生产正加速产业化进程,进行内容生产和定制。科技类应用钛媒体、36氪、虎嗅网、i黑马等专业化内容供应平台源源不断地在向用户提供最新的数据、资料和研究分析,内容严谨、思维活跃,碎片化信息的含金量不断提升,这也给移动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二)移動新闻传播与碎片化的内在矛盾
碎片化带来的一些新闻传播过程当中的矛盾不断凸显。用户一方面希望从相对权威、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得到更接近于真相的新闻事实,而在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尝试着通过自行“收集重组”的方式来完成新闻事件的还原。事实上新闻报道的初衷本就应该是尽量客观地将新闻事件的原貌加以呈现,力图使报道者对受众独立判断的影响降到最低。然而移动新闻的传播环境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环境的差别在于,既有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力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因而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存在差异。而网络环境给广大网民宽松的自由意见表达空间,部分网民将自己的意见加诸于新闻事件之上,导致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因而,受众虽然面对海量的信息,也同时承担着筛选信息的大量工作。
第二,互联网上的新闻媒介在资质的审核上也远比传统媒介宽松,导致了目前移动新闻媒介良莠不齐。尽管绝大部分的网民的新闻源还是一些公信力强、权威度高的新闻媒介,但是很多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业不可避免第涌入公众视线,尤其是在碎片化传播机制的影响下,人们无心“探根究底”很多事情本就是“走马观花”,更使“廉价新闻的危机”有卷土重来之势。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标题党”。部分新闻媒介为了博取网民的关注或者眼球,通过刻意放大,甚至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方式,取一个爆炸性标题来骗取点击量。对于部分只浏览了新闻标题的网民来说,无疑是受到了假新闻的负面影响。
四、移动新闻传播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移动端成为新闻的主要传播渠道已经由趋势变为现实,而碎片化则是移动新闻传播最核心的传播机制,也是广大受众最典型的使用特征。但是移动新闻传播在发展中还是面临着碎片化带来的很多问题。首先是舆情监测上具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信息来源众多,碎片化的新闻样态更是导致消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存在着极大的考验。因而信息的筛选不仅是政府相关机构的责任,更与行业自律和公民自身的新闻素养密不可分。第二,碎片化的移动新闻传播引发价值导向的矛盾,追求流量和新闻质量当中需要有一定的平衡。在抵制新闻碎片低俗化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信息茧房”带可能导致的群体极化和窄化的危机。最后,移动新闻传播领域内三大类新闻生产者,以及不同类别内新闻媒介在经营手段和新闻内容上的良性竞争也是推动移动新闻发展的重要环节。部分网络媒体的垂直细分,已经为新闻媒体打开了发展的思路。传统媒体不仅要优化既有的资源配置,更要担当起匡正新闻产业未来发展和优质内容打造的带头作用。
注释:
数据来源: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
彭兰碎片化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观[J].今传媒,2011,(10):10-11.
参考文献:
[1]冯雯璐.移动传播体系下内容分发方式探究——以今日头条为例[J/OL].新媒体研究,2017,(20):49-50(2017-11-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330.G2.20171103.1454.038.html.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7.20.019.
[2]黄楚新,彭韵佳.我国移动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7,(08):32-36.
[3]邹军.移动传播研究:概念澄清与核心议题[J].新闻大学,2014,(06):71-76+81.
[4]刘剑敏,李润权.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18):42-43.
[5]彭兰.碎片化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观[J].今传媒,2011,(10):10-11.
[6]Klaus Bruhn Jenson.Whats mobil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J/OL].Mobile Media&Communication,1(1)26-31.
[7]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