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2018-10-21杨代会
杨代会
摘 要:有效课堂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教学最基本的目标。自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中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标准,需要达成更高的目标。在这样的挑战下,教师需要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本文将以初中语文课堂为立足点,提出几点构建有效课堂的建议,希望能够为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指真正使学生有所学,有所获的课堂,能够真正将语文教学的语言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作用发挥并作用于学生的实际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发展、提升自我的需求,应成为语文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抓住学生心理,高效导入课程
课程导入是十分关键的,它是一堂课的开端,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的关键。教师应抓住导入环节,将枯燥的知识和文字借助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更新颖、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比如,教学《论语》中古文时,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看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颜色、大小、温度的区别,之后以太阳颜色为例解释冷暖色调的区别,以大小为例讲讲光渗效应等,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引出论语里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入论语中其它的篇章。这样开局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而如果开局就讲古文,学生本身对古文不了解,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必然会兴趣顿失。
二、自主提问,促进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主导着一切学习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单方面开展的活动,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如今,新课程改革将学生作为了学生的主体,要求教师明确自身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在这样的转变下,课堂提问也不妨转换主体,由教师提问变为学生提问。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将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应借助文本之中的矛盾、留白等,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教师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藤野先生敬业乐教,热爱学生,这从他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事例中可以体现出来。但作为教师,对学生充满期望,认真教书与批改,这本身是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为什么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如此的崇敬与怀念呢?”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寻找答案,全面了解鲁迅的写作背景,在热烈讨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藤野先生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可敬的,热爱学生、认真执教是令人感佩的,但是当时正处在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背景下,藤野先生能够抛弃民族偏见,致力于医学的学术传播,真诚对待中国学生,这是何等伟大的具有全球视野的胸怀,这更加值得鲁迅先生及所有人的尊重与敬仰。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关键,语文课堂就应该提倡学生自主提问、交流探究,才会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互动合作,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材施教,增強课堂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在让学生充分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本剧的创编活动,在创编完成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动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训练。其实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过程,他们在表演设计中探讨适合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神情,结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使课本剧的表演惟妙惟肖。在学习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之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假若孔乙己与范进相遇,他们进行了一番对话,大家想一下对话内容是什么?并将他们相遇后的对话写下来,然后进行表演。学生们非常踊跃,发挥自身的想象,通过自身的理解来设计人物的语言、动作及表情,在表演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学生小组合作表演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委,对各小组表演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分的高低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最佳表演先生”等奖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四、有效参与,挖掘学生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引导学生在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这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有效。
比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扣住文中的两句话引导学生演好一出社会悲剧。第一课时中,从课文的第九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切入,扣住“快活”两字,让学生课堂讨论三个问题: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他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旁人的快活说明了什么?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主人公性格特点,明确了开头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中,先抓住写孔乙己悲惨结局的末段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让学生探究: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段落、句子、词语。学生陈述理由的过程是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再让学生深层次探究:造成孔乙己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有哪些?从而触及文章主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去分析、理解、感悟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也能得到情感体验。同时,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
参考文献
[1]李聚茹.探究初中语文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J].学周刊,2016,19(19):8-9.
[2]高培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9):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