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数学教学策略

2018-10-21李凌晨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生活实践感悟

李凌晨

摘 要: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感悟 认知规律 生活实践 注重语言表达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

一、创设数学情景激发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展开思维的翅膀,饶有兴趣地主动探究学习。[1]

首先,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并呈现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调动起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知识以前,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去逛商场,走进菜市场、参观冰果店等,使每位学生去了解、发现不同类型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摆放?在学习“分类”知识时,因为有了生活体验对“分类”的感知,学生不仅有兴趣分类,而且较容易理解分类的数学价值和生活价值,创造性地掌握分类的标准和方法。[2]

其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直接呈现学习内容为间接让学生想知道其答案而又不能直接得知,他们只能通过各种思维途径寻求正确结果,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求的热情。如:教学新教材“认识钟表”以后,教师没有立刻让学生对时刻的认识进行练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出周末的时间安排,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安排不尽相同的周末作息时间安排,而且在倾听他人的时间安排中指长道短,评头论足,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对时刻的学习中受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

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

二、联系生活实践,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具体形象的,这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在抽象的教学面前许多学生感到无能为力,枯燥乏味,久之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为了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演、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有的学生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较难理解,老师可让学生比比谁的铅笔多。老师说:我有7支铅笔,比你多4支,你有几支?边说边拿出7支铅笔握在手上,要求学生也拿出符合要求的铅笔数。接着再问学生:刚才老师说的话,还可以怎么样说?通过引导与思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一个数学课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觉到许多充满着数学因素的内容,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地接受知识,进而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紧密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问题的欲望,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三、教学中注重语言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8÷2=(8×0)÷(2×0)=4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對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四、注重实践运用提高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学生经过探索学习获得知识或经验,只有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应用,加以验证,才能牢固地构建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成为自身永恒的数学能力,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学习探究,使学习不断深入、创新。如学习完“分类”知识以后,让学生对混放一起的苹果、洋娃娃、梨、铅笔、玩具车、香蕉等东西进行分类,学生们很快把这些东西分为:食用品、学习用品、玩具品等类型,还有同学在食用品中又分出水果类和蔬菜类等,在玩具品中又把洋娃娃、汽车分为不同类别。这不但巩固了分类方法,而且展现了学生清晰的认知结构。课外,老师又布置了实践作业:按照学习的分类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间,让自己的小房间既整洁又美观。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真谛。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的课程之一。她培养的或许是数学家、或许是中高级数学知识运用的科技工作者,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一般劳动者。只要我们热爱这份事业,关爱自己的学生,就能避免好高骛远的“拔苗助长”,也能消除不负责任埋没人才,从而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国家建设需要的行行业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康旭辉.浅析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J].读写算,2012.

[2]沈传言.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J].新课程研究,2011.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生活实践感悟
数学课堂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