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升培养质量研究

2018-10-21王一杰毛敏

科技风 2018年21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提升培养

王一杰 毛敏

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途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是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本文中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阐述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升;培养

基于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要求,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为弥补我国高端人才需求缺口、解决西方发达国家高端技术制约的有效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在逐年增长,并且以较高的增长率而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还不长,因此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推动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求学过程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不少学生因逃避就业压力或是未考上学术型硕士但又不愿失去学习机会的无奈选择,他们常不经意间拿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标准衡量自己。这种“低门槛”既造成专业硕士低人一等的心理,也无形导致了社会认为专业学位生源质量不如学术型学位生源质量高的错觉。有的学生不能有效制定学习计划,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同时,学生自己缺乏创造性与反思能力。大多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被动的接受群体,缺乏对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式的了解,加之自身对专业的认同不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缺乏应用性

课程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学生感受最直接的环节。根据调查,目前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应用的现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一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往往沿袭本科教育模式,更多的是以大的专业方向为主,而缺乏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细化教育学习。许多学校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与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对比后,两者的差异不大,只是专业学位硕士更加突出了实习环节;二是课本内容陈旧,缺乏社会实践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要突出社会实践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硕士研究生导师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制约其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方式不科学,评价方式单一

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到现场进行不少于半年的实践锻炼,但从各个学校的实际来看,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大多为应届本科生,实践经验的缺乏影响到培养质量。此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模式的单一性也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目前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考核还是以硕士研究生论文为主要标准,在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环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提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制度保证

随着我国硕士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要树立清晰的學习目标,学校要按照当前市场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好培养定位和目标。针对当前研究生人才数量比较多的现实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特点而开展学习,同时必须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操作技能。当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创新、合作的精神参与到导师的项目研究中,以此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增强问题意识,将自己的看法主动与同学、导师进行沟通;在实习实践环节,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投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随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要突出实践性,体现出“职业技能”的本质特点。所以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其融入到课程全过程,保证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与灵活性。例如在理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除了要增强专业课程设置之外,还要增设音乐艺术、人际沟通等课程,以此增强理工专业研究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等,提高科研的成效;另外还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比例。例如在具体的研究生教学中,导师必须要改变以往强调课本理论知识的模式,引入社会最新的专业知识以此提高研究生与市场的对接程度,增强其社会实践技能。

(三)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健全质量监管与评价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要改变由高校单一培养的模式,采取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培养的模式,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社会性。比如,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引入社会企业,将社会企业的科研项目融入到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以此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另外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属性基本上成为国内研究生教育界的共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学校声誉。学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论文的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三个方面,学校要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把控好培养质量。

三、结语

总之,专业学位作为学术学位的重要补充,以其应用性、务实性、综合性的基本属性为特色,是培养高水平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我们要找准存在问题,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亚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H省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5.

[2]人民出版社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

[3]王凤科.管理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知识经济,2015(12).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提升培养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