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

2018-10-21郭兵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隐性中学

郭兵

一、更新中学历史教学理念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

现今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开始侧重于历史课本的趣味性,在历史教材的编排方面增加了许多如资料浏览、连接阅读、要点回顾、学术窗口、探究与思考等趣味性的模块。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这些内容并没有得以有效性的实施。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足够的教学任务,删减无关乎历史考点的趣味性知识模块便成为教师的不二选择。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当是更新中学历史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其呈现出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而促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二)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一般遵循这样一种模式,即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时把知识再平移到试卷上面。鉴于此,必须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开放式教学,进而激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

开放式教学,也被称为导学自主学习方式,即首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可以结合导学案自主预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结合本课内容收集一部分关于本课知识的资料,如历史人物资料等。这样,就使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升。在每一节课结束后,留给学生一道开放性的历史问题,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在下一次上课时与全班同学分享思考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以有效激活。

二、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一)教材讲解

教材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教材讲解则是教师授课的主体部分。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更多的体现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上。教师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如对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调整、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与重组,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使教学资源达到最优化设置。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商业的发展》时,课本内容分为“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的崛起” “唐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初步繁荣”和“明清的商帮”三个子目,但是这三个子目中知识点比较多、比较零碎,授课时就会感到非常繁琐。因此,就有必要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把商业发展的各个要素(商人发展,货币演变、市场发展、交通开拓、商业道德)结合起来进行知识串讲,则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展示

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具备文字记载无法表达的功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改变了传统以往历史教学呆板、繁琐的现象。

因此,为增加历史学习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有必要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是学生能够了解基本史实,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历史观。例如,在讲到“夏、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时,为了展现这一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工艺精湛和庞大的生产规模,可以相应的向学生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的图片,并对此进行讲解,进而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营造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的氛围

(一)充分发挥学校“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潜在的、非计划性的情感体验。隐性课程广泛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如一个学校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校风校纪、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班级文明建设、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演讲大赛、感恩节活动等等,都会有意无意的对学生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隐性课程具有陶冶、导向和激励功能,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内在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所以,根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可以在校园中、班级中多置文明标语等等,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

(二)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增加多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项目。如开办系列关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等等,都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组织学生打扫图书馆的卫生,摆放图书架;对图书信息进行输机保存,协助图书管理员对各类图书进行分类,按类别将图书上架摆放,对个别破损的图书进行修补。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负认真、负责的态度,促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学生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面对目前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发挥历史学科教育与感召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使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明确学习之目的,树立“为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奋斗理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其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负责任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社會责任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隐性中学
大学生恋爱过激行为分析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