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赏识教育研究

2018-10-21何美红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23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家庭教育

何美红

摘 要:“赏识教育”是“成功教育”的模式之一,也是当今国际上较流行较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瞄准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尊重学生个性,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为起点,引导青少年在宽松和“正能量”的环境中成长发展。本文就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借此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家庭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

“赏识教育”是“成功教育”的模式之一,也是当今国际上较流行较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瞄准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尊重学生个性,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为起点,引导青少年在宽松和“正能量”的环境中成长发展。孩子生来就自然而然地融入社会,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其情感和心理的发展,使他们逐渐产生“被认可”、“被赏识”的内心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主要理论“需要层次论”也指出,人类在满足基本的安全、生理的需要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及“自这实现的需要”,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欣赏,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天然秉性。如何正确地在“家庭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是本文主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发展。

对赏识教育的追溯,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的人;古罗马也有“寓教于乐”的说法。清代有个人叫颜元,在四百多年前,他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赏识教育法”。19世纪,斯宾塞也提出“快乐教育”思想,斯宾塞认为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强调积极乐观的情绪非常有利于儿童的个性跟智力的协调发展,要让儿童成为快乐学习的人,就需要家庭给予儿童“肯定和赏识”,让儿童从小就有“成功”的愉悦体验。

关于“赏识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影响,其中比较有名的要数周弘了。大凡对赏识教育有所了解和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相当成功的利用家庭教育开展“赏识教育”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甚至有人认为周弘是“赏识教育”的开山鼻祖,这当然有些夸大其辞了。周弘有一个双耳全聋的女儿名叫周婷婷,在生活上、学习上都有很多的困难,一般聋哑人的教育培养主要是达到能生活自立就可以了。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周弘对女儿的培养却并不“普通”,他用心对女儿教育引导,直到3岁半时,女儿才能开口说出第一个词;16岁的周婷婷,已成为我国首位聋人大学生;24岁时,她同时被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周弘认为,孩子都有一种“小乌龟”的心态,小乌龟对外部世界好奇,会喜欢把头从盔甲里伸出来,外界的环境很安全,它就会自由自在观察和探知外部世界,可如果有了危险,则立马把头缩了盔甲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果它每次伸出头时,遇到的都是危险,慢慢就不敢伸出头对世界進行探索了。反之,如果每次伸出头都平安快乐,慢慢地就不再把头缩回去,因为它有了安全感,更愿意勇敢快乐地探索世界了。周弘强调,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秘诀,在于“成功是成功之母”,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相信孩子“行!”他相信,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赞扬、夸奖和肯定,能激发他们更为成功;而对孩子不断地否定、批评甚至打击,会严重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2.“赏识教育”的思想内涵。

“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赞扬和重视”,这是《辞海》给“赏识”所下的定义。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它富于人情味、充满生命力。人的精神需求中最重要的是得到“理解、尊重、爱和赏识”。就精神角度来论,每个儿童都是为“得到赏识”来指导规范自己的所作所为,赏识教育就是要关注儿童的优点及长处,发现优点并及时表扬,以促使其“自信、自强”的种子在内心发芽、生根,并茁壮成长,最后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之材”。再从反面来论,批评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孩子弱点和短处”上,本意是在“扬长”的同时,实现“避短”,却不料很多家长没有把握好“批评教育”的度——小题大作、惩罚打击,最后使孩子变得自卑,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暴自弃,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赏识教育”提倡:给孩子以“赏识,赞扬”的心理刺激,能够诱发学生潜力发展,可以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夸奖和赞扬,而忽略这个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值得肯定的价值和理由。大人与孩子对待事物,以及彼此之间的观点和认知都有一层障碍隔着,其实,孩子们心里都有一杆称,知道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是否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很多孩子对家长的表扬和夸奖,往往反应平淡,就是因为这些家长是为“赏识”而“赏识”,缺乏赏识的合理和恰当性。赏识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唤醒孩子的自我认知,唤起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感觉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和被尊重的人。所以,一定程度上而言,赏识教育有着“因材施赞”的特点,针对每个孩子身上的特点和优点,做家长的要仔细观察和分析,针对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个性,进行有针对地效果较好的“赏识教育”,这样才能起到正面激励的效用。

二、家校同步,父母参与赏识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家校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父母们聚在一起,总爱把彼此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会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不会教孩子“而感到愧疚。实践证明,创造条件让父母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学校通过举办父母讲座、设立父母专栏、个别交流、家访等形式,可以帮助父母掌握孩子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夸奖要适度,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孩子的虚荣心,效果适得其反。第二要全面对待。在赏识教育中,并不排斥批评。我们既要充分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孩子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家庭中实施赏识教育,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主动地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赞许并适当放大,激励孩子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或弥补不足,让孩子一直有取得成功的动力。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地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在孩子遇到了困难和失败时,对孩子要宽容,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要积极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尽快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家长只要把握好时机,赏识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三、有效开展“家庭赏识”教育的策略

1.关注孩子的个体发展差异,充分信任孩子。

每一個孩子身心的发展进程快慢程度并不相同,有些孩子“早慧”,有些孩子“晚熟”,所以家长切不可生搬硬套地把自家孩子与别家孩子进行对比,某个方面特别是成绩方面比别人家的孩子差点,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努力,比较“笨”等等。站在教育家的角度,他们往往认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总喜欢把目光聚焦在“优生”身上,对所谓的“差生”采取排斥和漠视的态度,这可能导致后进生越发自卑,陷入“以烂为烂”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每个孩子一定都有其优点,千万不可对孩子“一棍子打死”,孩子的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善于“扬长避短”,特别善于从日常小事中捕捉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扬,每个人都是由一点一点的小努力成就大事业的。所以,家长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给他们尊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2.既重“言传”,又重“身教”。

很多身为父母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说服为主的方式。通常情况下,说服教育对品德习惯比较良好的孩子效果明显,容易实现教育引导的目的。但是,一些个性特别倔强,品德习惯不好的孩子,说服教育往往不起效果,甚至于学生会寻找家长的缺点,反过来挑家长的错误,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所以,身为父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其次要注意日常培养孩子的细节,注意长期地潜移默化作用;最后,就是全家成员要齐心协力,表现出一致的教育理念和态度。

3.赏识教育要坚持“识得准”,“赏得对”。

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表扬”加“鼓励”,人都是有理性的,千万不可为了“赏识”而赏识,那种虚假的夸奖会让孩子觉得不真切、不诚恳,从而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的赏识还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收不到赏识教育应有的效果。当孩子的行为真正出现了值得肯定和表扬的地方,才可以不吝赞美,要是家长发自内心的去肯定,不能只是泛泛地说“你真棒”“真能干”之类的空洞之语。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场所,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脾气个性、优点缺点,一般都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所以,相对于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家长更具有信息全面的优越性,能够实现“因材施教”,对孩子的行为中值得肯定和表扬的地方把握得更加准确。虽然如此,但有些家长因为缺乏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往往在采用“赏识教育”时就会出现一知半解。比如,孩子还没有取得成功,就给以敷衍的夸奖,让孩子觉得十分虚假。其实,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评判能力和反思能力都有所发展,对自己做出的成绩大致有一个综合的评价,所以只有家长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称赞才能直入其心,让孩子感动并建立自信。

4.宽严相济,不娇惯,不溺爱。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的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很大一部分父母是独生子女,子女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体现出“爱过头”的趋势。祖辈对孙辈通常都比较慈爱,凡事有求必应,万事怕孩子吃亏,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以提升能力的事情,家长往往代劳了。曾看到报道称,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连衣服都不会洗晾,原因是读小学、初中、高中从来都是家长洗衣服做饭,自己是两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赏识教育不是有求必应,不是一味满足孩子,当孩子取得一丁点成绩就大张旗鼓地宣扬夸赞,犯了错也宽容谅解,甚至对孩子的鼓励完全采用金钱和物质的手段,这些都是变味的赏识教育,完全背离了赏识之初衷。我们认为,赏识教育要坚持原则,对则奖,错则罚,务必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

5.恰当的“批评”是另一种“赏识”。

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好了,基本不用再为物质上的需要发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生活在“蜜糖罐”之中。这样的孩子,习惯了赏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对赏识教育不会很敏感。这其实是个危险的信号,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大的挫败,对其打击可能也是巨大的。我们认为,孩子做错了事,千万不可以担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不予批评,不但要批评,还要大胆地批评,因为“士可杀不可辱”,这样才是“看得起,够朋友”。批评要注意的是:对事不对人,不可因为孩子做错事,就把所有都全盘否定;还要注意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使他们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总之,“赏识教育”发展到今天,成就了很多孩子,也挽回了很多浪子。赏识教育,由爱心出发,把孩子的成长发展作为最终追求,及时给予孩子应有的鼓励,并辅之以恰当地批评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维建.呼吁符合人性的家庭教育[J].南方周末(文摘博览),2002,12

[2]许传利.糊涂父母“糊涂的爱”[J].家长学校(家教误区),2006:21

[3]易小平.家庭教育中的“七忌七重”[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5(9):52

[4]刘晓红.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赏识教育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报,2008,6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石湾镇完全小学)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家庭教育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