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县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研究
2018-10-21黄九明
黄九明
摘要:关于幼小衔接教育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严重影响着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将从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这对促进为礼县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礼县;幼小衔接;教育
一、礼县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模糊性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使儿童对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的外部特征有所观察和了解,初步培养幼儿自我活动、自我表现、亲自观察的基本技能和学习、做事的能力,尤其是运用所学知识去了解现实生活、理解事物的实践技能,形成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做好充分准备。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得学生教授识字、写字、运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目标上有相似性,但是这是两个不相同的阶段,这种阶段性的教育必然要有具体的教育目标来指导教学活动。
(二)教育内容的重复性
幼儿园教育内容包括幼儿生活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使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做好准备。但目前礼县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只限定在学生智力發展为主的认知层面上,强调幼儿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忽略幼儿在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方面的培养,这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三)教育方法的单一化
幼儿园教育方法的选择形式有很多类型,主要有游戏、活动、操作、讲解、示范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礼县幼儿园所用方法主要是讲解和示范法,而能调动儿童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游戏、活动方法很少。小学阶段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个阶段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福禄培尔指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儿童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的外部活动,而更多的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它给儿童以欢乐、自由和满足,又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4]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加大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育组织形式的趋同性
小学教育组织形式应在班级授课为主的组织形式下适当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其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组织形式。礼县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固定在单纯的课堂中,仍然采用以教师讲为主和学生学为副的单一方法。“班级授课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个体自主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但便于教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管理学生,促进教育教学顺利进展。”[6]因此,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不仅由利于教学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下图是对礼县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作的调查。
二、解决礼县当前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措施
(一)明确教育目标
针对礼县有效衔接中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应该明确教育目标,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大力宣传教育新理念。幼儿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教学观念,把握好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小学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世界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随着学习环境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再现生活的真实性,现代教育手段所具备的色彩鲜明、再现真实、视听生动等特点非常符合幼儿兴趣的需要,加以老师的引导,对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增强幼儿想象力有很大地帮助。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和身边干活世界中选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幼儿的天性决定其在学习中对活动课程和游戏感兴趣。“爱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使儿童在玩的时候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11]教师应从幼儿园开始就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内容培养学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中重视教具和游戏的作用,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做好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衔接,做好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衔接。
(四)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的特性,决定它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技术的要求。每节活动教师在准备中都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是不可能让其他老师代劳的。为此,在准备活动中就需要教师自己结合活动的需要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这就需要教师有过硬的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技术,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方法,使用新的软件进行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赵玮译.帕夫礌石中学[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编.教育学基础[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6-62.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