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下对贵州乡村扶贫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018-10-21张贵梅赵才能
张贵梅 赵才能
摘要: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很多贫困区扶贫效果明显,基本已经摘了贫困帽,但在一些典型的特困区由于人口、教育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难以实现脱贫。本文基于对威宁县秀水乡精准扶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实地调查,以及对当地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脱贫、返贫情况的研究,提出进一步提高威宁县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运行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建议
一、威寧县秀水乡精准扶贫运行现状
秀水乡位于威宁县西部,地处喀斯特地貌和玄武岩地貌结合部,交通不便,环境恶劣,教育设施贫乏,只有小学13所,初中一所。人口基数大,全乡辖14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565户,总人口29473人,其中少数民族3589户,人口16754人,占全镇总人口61.1%。
经调查,秀水乡贫困人口从12年到16年逐年减少,贫困率从31%降到11%。从贫困率的变化来看效果明显,但要从根本上摘掉贫困帽很困难,因为难以控制疾病、环境等致贫因素。为直观反映秀水乡近年具体扶贫运行情况,见表1。
二、威宁自治县秀水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受人口、疾病和环境的影响,扶贫难度大
首先,威宁县秀水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典型贫困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保守,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贫困户子女超生严重,侧面反映这种因素导致贫困人口增多。其次,威宁县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气候环境极其恶劣,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且当地90%都是农户,农业都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恶劣天气经常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最后,疾病,孩子读书等巨额开销,对于贫困户来说经济压力太大。
(二)劳动力素质低,生产缺乏技术指导,资源共享意识不足
首先,受教育程度低,受九年义务教育者达一半左右,受高中或大学的屈指可数,人口素质偏低,致使在扶贫过程中沟通协调受阻。加之思想观念保守,而且他们只会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去学习现代化耕种技术。其次,没有带头致富的领导人,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最后,在扶贫过程中,相关部门责任意识不明确,始终固步自封,不主动与已经脱贫的乡镇进行相应的经验交流,导致扶贫效果难以提升。
(三)精准识别不准,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政策意识不足
首先,扶贫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没有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的要求,没有实事求是的调查评估,而是坐在办公室或是家里任意认定扶贫对象,影响了扶贫的客观公正。其次,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对于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违规违纪现象不做制止,甚至视而不见。最后,由于缺乏动态监管,脱贫群众投机取巧,隐瞒脱贫情况,致使扶贫工作开展成效不明显。
三、促进威宁县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运行效率的建议
(一)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政府首先要整合有效资源。合理利用秀水乡地理环境,充分挖掘特色农业产品,优化农企合作。对秀水乡贫困村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转化更多社会资源,合理布局农产业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特色农产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其次要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让贫困户了解并接受计划生育政策,接受改革开放新思想。最后,根据气候因素,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合理利用民族地区的资源,解决农民收入单薄等问题。
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1]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措施。为贫困户的子女提供有效的教育帮扶,实现扶贫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二)加大培训力度,共享产业扶贫资源
首先,政府扶贫部门深入基层,分析民情,积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其次,政府扶贫部门要真正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效果明显的扶贫乡镇的联系,观摩学习他们的经验,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际分析,改变产业扶贫的单一化。最后,加强财政局,扶贫办等的协调配合,对农村有发展精神,可以带头致富的农民提供技术培训的机会,做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
(三)做到精准识别,引进与留住人才
在精准识别过程中,扶贫工作队不能简单的推算,随意确定精准扶贫户,而是要走百家,访千户。把四看法作为标杆,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应在充分利用政府和村委会人员的基础上,鼓励有能力、善学习、有热情的村民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加强相关的技能培训,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加强对引进、培养的人才管理与政策扶持。最后结合政府监管——村干部落实——贫困户带头的帮扶运行体系和公司+农户的大户带动贫困村的扶贫模式,做到发展一户,带动一片。
(四)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政府扶贫部门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管理体系。除此之外,要对扶贫工作情况进行动态管理,要保证脱贫与未脱贫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合理调整扶贫对象,保证精准识别对象准确。最后监督扶贫机构定期公示相关资料,让贫困村民有知情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和应扶尽扶。
注释:
① 表1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
参考文献:
[1]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07):12-21.
[2]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09):1118-1119.
指导老师:
刘树芳,副教授;黄琳,助教。
科研项目:
贵州师范学院2016年校级课题(编号:2016DXS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