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价值

2018-10-21丁子安

文存阅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价值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播,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习俗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价值

万年县太平跳脚龙灯根据苏桥乡程源村发现的古墓碑记载:此龙灯产生于唐代,盛兴于民国至解放初期,冷落、沉寂于“文革”时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从灯具制作到服装设计,从音乐到舞蹈均进行了发掘整理,并使之发扬光大。

1983年,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演出队代表万年县出席上饶地区民间舞蹈汇演,获优秀演出奖。2004年9月,万年县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参加浙、闽、赣、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表演,在23个节目中,该节目表演独特,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荣获优秀表演奖。在2004年首届万年国际稻作文化节开幕式上,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参加了开幕式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2008年,苏桥乡跳脚龙灯被上饶市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苏桥乡太平跳脚龙灯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生活水平上升,娱乐方式增多等都导致了龙灯的表演者数目的减少,表演技艺呈衰退趋势;其次,在上个世纪30至80年代,家家至少有一人会舞龙,大家都投入很大的热情参与进去,甚至有的家庭三代都熟于舞龙技艺。而在我们近期的走访过程当中,七岁以下的小孩绝大多数都不知道他们家乡有龙灯这一特色,青壮年精于舞龙者几乎没有,每年也只是凑成刚好的人数训练及表演;最后,本身训练舞龙是件很辛苦的事儿,而现在的孩子一般都不愿意参加,加上师傅们都已年迈,手下又无正式收取的专业学徒,仅靠那些一年训练一个月的“临时演员”,舞龙技艺的传承更加不容乐观。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该发挥其载体作用,积极开展舞龙运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国家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

一、历史价值

太平跳脚龙灯(又称矮脚龙灯)从唐代流行于万年县苏桥乡,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太平跳脚龙灯是人们祭祀神灵的一项民间传统活动,由于社会的变迁,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祭祀的形式内容随着社会变革而改变。太平跳脚龙灯作为一个载体也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从中可以探寻历史的脉络。

二、文化价值

太平跳脚龙灯在表演过程中前有牌灯,后有鼓乐伴奏。曲牌内容、鼓乐的声调、祈祷的语言,每个时期都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祈祷的语言大多以吉利的话语为主,如风调雨顺、早生贵子、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这些语言简短易懂,寓意深远,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三、教育价值

“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太平跳脚龙灯运动的开展和流传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的目的除了提高学生体质外,还包括着提高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而当前,我国阳光体育运动主要以西方竞技体育项目来进行着,是不符合文化强国发展的思路和精神,太平跳脚龙灯运动作为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既能够达到锻炼的效果,又能够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太平跳脚龙灯运动在中小学校开展能实现文化与精神价值的教育意义。

四、社会价值

太平跳脚龙灯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是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太平跳脚龙灯表演者服饰优美,表演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同时,通过表演可增进村与村、人与人的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全新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公共视野,激发了全社会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取得前所末有的成果和业绩。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城镇化的發展,人们享用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在消解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的流变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青少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力人,通过校园阵地的传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性,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让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价值结构[J].学术探索,2013(8):108-112.

[2]张栋栋.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14(10):218-218.

[3]林志明.对非遗校园传承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上),2012(9):71-73.

作者简介:

丁子安(1973年一),男,汉族,江西万年人,大学本科,江西万年县南溪中学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给”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
初探贵州花苗“长衫龙”芦笙舞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