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8-10-21赵婷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23期
关键词:等腰三角度数平行四边形

赵婷

课堂提问是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育教学效果。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在合作当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每一位教师应该好好设计和把握。理想的课堂是充满自由轻松的氛围、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在互动中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提问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提问的数量

提问随意性大,一堂课多的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案例1:我校一次公开课上,据听课教师统计,在这堂40分钟(拖堂5分钟)的研究课上,授课教师提了30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0.6个问题,有效提问仅为40%.其中,在某个提问“高峰期”的3分钟内,就提了6个问题,平均每分钟2个问题;面对上述数据,事后听课者觉得难以置信。大量的提问固然参带动好学生积极思考,但是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无暇思考,能有多少收获?这种提问就是无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数量;二是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

二、提问的质量

提问的质量不高,单调,常常出现“对不对,好不好”,有些问题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回答,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一位老师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老师出示题目“已知:△ABC,AB=AC,求证:∠B=∠C,”后,教师:“△ABC中,AB=AC吗?”;学生:“是”;教师:“你怎么知道?”学生:“这是已知条件”;教师:“AB=AC,那么∠B=∠C吗?”;学生:“相等”;教师:“要证∠B=∠C,作∠A的平分线行吗?”;学生:“行”.作BC边上中线行吗?学生:“行”。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其原因就是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这样的提问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毫无益处.可以这样提问:我们曾经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这两个底角相等。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这启发我们可以作一条辅助線,辅助线如何作?此时证明的依据是什么(SAS)?这条折痕还具有怎样的性质?这样的提问既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提问的形式

单一,一般都是老师问,学生回答,没有给孩子留下探究的空间,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可以说,这样的提问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

案例3:一位老师在上平行四边形性质”时,为了解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掌握情况,先后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题的学习.

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改为:“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两点,且AE=CF,则下列结论(1)BE=DF;(2)BE‖DF;(3)AB=DE;(4)四边形EBFD为平行四边形;(5)AF=CE.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显然答不出,只有在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四、提问的问题缺少梯度

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案例4:一位老师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老师出示题目:“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80度,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生:50度。看似简单的问题,结果学生确答错了,教师不妨先设置一些铺垫性的小问题,通过解决小问题为最终解决难题“铺路搭桥”。可以这样提问:(1)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A=80度,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2)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80度,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有时甚至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知识。

总之,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索与积累,尽量做到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的有效提问,以便圆满完成课堂教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新疆乌恰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等腰三角度数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拓展精练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友谊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联手解中考题
探索一道题的多解与变形
一个基本模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