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形象传播创新初探

2018-10-21李建华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创新形式

李建华

摘要:在时兴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当下,做好城市形象传播必须创新,使城市形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大化。深度融合的长江日报及其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上着力创新形式、扩展视角,进行了有益探索,成效突出,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城市形象传播;创新形式;扩展视角;影响力最大化

城市形象传播是城市党报的重要职责。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做好城市形象传播尤为重要。在传播环境发生巨变,移动互联网传播成为主流的情形下,传统媒体做好城市形象传播必须创新,使城市形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大化。具体的方法和路径值得深入探究,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及其新媒体(以下简称长江日报)在城市形象传播上着力创新形式、扩展视角,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策划重头报道,聚焦城市亮点,强有力地传播城市核心精神气质

武汉的城市精神是“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2017年,武汉市十三次党代会着重提出“拼搏赶超”,创新、拼搏可以說是武汉核心精神气质和主流城市形象。长江日报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精神,策划重头报道,发挥评论优势,开设专版专栏,开展专题活动,特别是运用全媒体手段,突出焦点,做出特色,做出深度,鲜明有力地传播武汉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凸显武汉主打城市形象。

重头报道运用全媒体手段聚焦代表性、说服力强的事实,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2017年2月20日,新一届市政府履职首日,长江日报两路记者走进市政府大院,直播市政府工作人员的干事状态,引80万网友关注。市委宣传部长批示:“立体化的传播手段,使新闻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望继续创新,大胆尝试。”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战线》当年6月刊进行专题推介。

在具体方向上,长江日报主要聚焦武汉发展新理念、新动作、新亮点,通过有声有色地立体报道,充分展现武汉改革创新、拼搏赶超的城市形象。2016年3月21日,长江日报突出刊发《3000亩沙湖湖面“失”而复“得”》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失”而复“得”靠的是定力》。沙湖面积从1999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1600亩到2010年总规的4600亩,再到现在湖面面积一寸不减,反而有所增加,其中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变化,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更新。

2017年5月3日,武汉长江主轴概念规划方案确定,长江日报及时推出武汉长江主轴概念规划八连版特刊,据悉,时任市委书记将其贴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长江日报还及时组织网友、专家对话,两次组织市民观察团,随规划专家参观长江主轴核心段或核心点。

今年七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首次视察湖北五周年之际,长江日报从高质量发展的“武汉答卷”、改革深水区的“武汉探索”等方面推出特别报道,有力见证武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和发展成果,社会反响较大。

城市亮点有的很明显,也有的并不显山露水,需要去发现、去擦亮。2016年3月16日,长江日报率先报道武汉首家独角兽企业斗鱼,并由此启动“寻找武汉独角兽”系列报道活动,围绕武汉的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新兴产业,密集采访、报道了近40家创新创业企业。在持续的报道、活动推广中,一大批优质互联网企业的显示度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版图上,武汉不再籍籍无名,互联网创业“第四城”被叫响。

二、运用新媒体手段,浓墨重彩报道城市重大活动、重大赛事,充分展现城市形象

城市重大活动、重大赛事是展现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机会十分宝贵,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浓墨重彩的报道让城市形象大放光彩,深入人心。在操作中,应提前精心筹划,着重把握好报道定位,提炼出鲜明的先进文化价值理念,凸显需强化的城市主流形象;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尤其是深受当今受众欢迎,覆盖范围广、传播效力强的新媒体手段。

2015年9月,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在武汉开幕,这不仅是一次园林博览盛会,也是武汉近些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代表性展示。长江日报将目光不局限于园博会本身,而是通过园博会谈武汉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应对以及城市生态发展,将主题定为“复兴大武汉的张公堤故事”。最终,以“梁思成的遗憾没有在这里重演”为开端,将张公堤的留存放入城市如何对待废弃工事的大历史中,通过再现武汉过去处理生态和发展的诸多故事,指出“生态不再是发展的代价,也不能只作为底线来坚守,它终将是城市建设的引领”,并以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的观点作结,表明“城市的意义在于关心人,陶冶人”。

2017年4月9日,2017年武汉马拉松开跑。在事先确定的报道总体定位上,长江日报站位高,定位准:理清马拉松与城市的关系,认为汉马成了展现武汉新形象的窗口,在本质上仍是全市人民的一场欢宴,并且因别具特色而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客人。比赛当天,总编辑靠前指挥,带领10多个部门主任在融媒体中心集中调度,百余名记者编辑参与报道,投入7架无人机、直播20多场。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全形态的报道,使读者、网友多角度了解汉马,充分感受汉马的魅力、武汉的魅力。同时重点策划、发掘了一批特色报道、深度报道,如,直播记者、参赛记者直播、参赛之余,以亲身经历、观察生动有力地见证汉马的独特魅力;《武汉马拉松吹响武汉复兴号角》等重点报道被国内主流媒体转载。

三、突破地方报纸的地域格局,放开视野,在国际大舞台上讲好武汉故事,乃至中国故事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长江日报派出8人报道组,着力唱响武汉话题。采访全国知名代表委员,通过他们向外传播武汉声音,扩大武汉影响力。紧扣武汉重大发展方略,做好“长江”文章,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省市主要领导给予充分肯定。传播城市形象,长江日报不局限于在本地作为,而是突破地方报纸的地域格局,放开视野,在全国乃至国际大舞台上讲好武汉故事,乃至中国故事,充分体现城市的开放性、国际性、现代性形象。

2016年9月12日,长江日报启动“一带一路上的武汉设计”大型跨国探访。10位记者奔赴“一带一路”沿线的13个国家,见证、聚焦20个武汉设计与建设工程项目,体现“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担当,引起新闻界与学术界的共同关注。2017年4月28日推出“武汉力量闪耀‘一带一路”特刊,同日在京举行“开放与共享”高峰论坛,向外界展示“一带一路”上的武汉作为,推介工程设计领域的武汉优势与武汉特色。“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驻华使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汉央企代表及专家学者等100多人出席。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其中提到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中国的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引起长江日报的关注和思考。2013年,是武汉保卫战75周年。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在此长眠的15位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只留下一串名字和生卒年月。当年5月,“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跨国报道启动,长江日报记者远赴俄罗斯,寻访并找到7位牺牲在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的苏军英雄的亲属,还原了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碑上15位烈士的准确档案信息,并发现了14位牺牲埋葬在武汉、但未列入墓碑名册的苏军烈士。该报道呼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俄罗斯总统普京为此向长江日报签发“1941—1945卫国战争70周年”纪念奖章。该系列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

四、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发现、新认识来展现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形象的根基,历史文化的再发现、新认识,可以展现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的核心精神和主流形象。武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地。其实,武汉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镇,在中共党史、军史上具有崇高历史地位。长江日报经过深入发掘、探究,推出多篇重头报道,生动有力地表明了这一点,也有力体现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形象。

1927年,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不约而同地汇聚到武汉,在这里工作、学习,从事革命活动,又从武汉出发,走向新的斗争。开国将帅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南昌起义等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他们成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著名战将。长江日报记者深入采访开国将帅后人,还原这段革命传奇,推出特刊图文并茂地报道,并结集为《1927,他们都从武汉出发》一书。

2017年6月29日,建党96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长江日报推出专题报道:《90年前中共五大选举产生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10位成员8人牺牲(主)/本报寻访八烈士后人见证精神传承》,报道从寻访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8位烈士后人入手,回忆先人,见证当下,既钩沉往事,又发现新闻,彰显了武汉在党建的历史地位。在正在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引起关注和热议。当日长江日报新媒体平台点击量超过130万人次。新华网、广州日报等一批媒体转发。

历史可以宏大叙事,也可以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特别经历的细节叙事,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好素材。在汉工作的英国企业家西蒙·霍沃思家族连续六代人,都和中国武汉发生过联系。从1875年至今,持续整整140年,历经清末、民国直至新中国的“前后两个三十年”。这个英国家族六代人和中国武汉的联系,映射着武汉乃至中国的百年发展。2015年10月9日长江日报以《英国家族六代人中国故事绵延140年》为题进行报道,动人故事在网络上多次转载,西蒙·霍沃思当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五、深入发掘重大典型先进事迹以及普通市民的温情故事,大力张扬城市榜样,彰显城市温度

一个城市的重大典型,可以说是城市形象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深入发掘重大典型先进事迹,深刻揭示其内在精神价值,无疑大大有助于城市形象传播。不可忽略的是,发掘身边普通人的闪光点,有力彰显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以及这座城市的温度,同样有助于城市形象传播。2017年9月20日长江日报报道的“武汉公交车上暖心的一幕”,图文+视频点击量488万。10月6日“武汉街头惊现最帅跑男!为了这件事,全车人都愿意耐心等他”,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首位,数十家新媒体转发,阅读量超过743万次;微博平台视频播放量达781万。可见,捕捉市民日常生活中高传播度的新闻,运用新媒体平台和手段,能够产生优异的传播效果,放大城市溫馨暖人的氛围。

2017年8月9日,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汉军同志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不幸因公牺牲,武汉失去一位好干部、好公仆、锐意进取的闯将。8月18日长江日报推出通讯《永远有颗狮子般的进取心——追忆杨汉军同志》,读来感人至深,配发评论员文章《向先锋看齐 为事业拼搏》引导有力。19日起推出专栏,记者深入到杨汉军同志工作过的地方,通过生动详实的材料,从多方面报道杨汉军的感人事迹和人格魅力。今年4月,中央组织部追授杨汉军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近年来,长江日报报道的生命接线员刘清、以命搏命的长江志愿救援队等重大典型都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典型。值得一提的是,重大典型的报道同样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生命接线员”刘清的报道网上首发,总点击量超过4700万人次。新媒体优先发布与报纸纵深报道,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猜你喜欢

创新形式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形式研究
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创新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形式
创新读书形式 提升员工职业化素质
科学运用新媒体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探析
强化民生视角,创新时政新闻报道
创新型开展“安全类”科普教育活动
小学生探究海洋生物的实践研究
创新形式,实现劳动与技术发展性评价
巧用方法,培养农村学生语文复述能力
浅谈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