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与缬沙坦治疗永久性房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10-21赵文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缬沙坦阿托伐他汀

赵文

【摘 要】 目的:对永久性房颤(AF)患者联用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治疗的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心内科接治的84例永久性AF患者纳入观察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同时联用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连续治疗8周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为83.4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通过测定,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CRP)、nT-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兩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永久性AF治疗中联用阿托伐他汀、缬沙坦,可有效提升疗效,改善心肌功能,且安全性较高,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永久性房颤;阿托伐他汀;缬沙坦

文章编号:WHR2018062037

永久性房颤(AF)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病症,心律失常是常见症状表现,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有部分房颤患者很难复律或者复律后复发成永久性AF。临床上主要应用抗凝、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整体效果不尽人意。临床研究发现[1],炎性因子参与到AF发生中,他汀类药物对持续性AF有良好的维持窦性心律效用。本文作者主要本院收治对84例永久性AF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探讨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联用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心内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永久性AF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24h心动图等检查确诊,符合《实用心脏病学》相关标准[2]。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衰、恶性肿瘤、先天心脏病、阵发性AF等患者,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史,患者对研究知情并同意,且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男患者24例,女患者28例;54~73岁,平均(60.7±2.8)岁;病程0.5~3.0年,平均(1.3±0.4)年。研究组:男患者22例,女患者20例;52~74岁,平均(61.3±3.0)岁;病程1~3年,平均(1.5±0.6)年。在基本信息、病情、病程等方面,两组患者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对症治疗,给予抗凝剂、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洋地黄类等药物治疗,并进行营养心肌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20mg/次,1次/d;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80mg/次,1次/d,均在晚期睡前温水送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1.3 疗效评价

根据AF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价[3]:1)显效,在治疗8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静息状态下心率60~80次/min;2)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静息状态下心率80~100次/min;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静息状态下心率高于100次/min。总有效为显效、有效之和。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CRP、nT-proBnP指标,同时观察两组用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统计处理研究数据,计量数据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数据以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nT-proBnP对比

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在用药过程中,研究组出现2例轻微头痛,发生率为4.76%,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头痛,2例胸闷,发生率为7.14%,均在用药2周后自行消失,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数据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AF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症,如未及时有效治疗部分患者会发展成永久性AF。研究报道,炎性因子参与到AF的发生和进展中,会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研究数据显示,永久性AF患者的CRP水平高于正常人群。所以,在永久性AF治疗中必须重视消除机体炎性反应。

临床上治疗永久性AF主要应用抗心律失常、维持窦性心律及控制心率等药物治疗,但临床效果不一。本研究中,研究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阿伐他汀和缬沙坦,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24%,显著高于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的85.72%,且CRP、nT-proBnP指标改善效果更优(P<0.05)。与曲会君研究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3]。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羟甲基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属于新型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抑制肝细胞内HMG-COA还原酶,减少HMG-COA往甲基二氢戊酸转化,进而减少总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达到降血脂目的。有临床研究报道称[4],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抑制AF患者血浆CRP的水平,且能改善患者心肌功能。缬沙坦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和AT1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血管收缩,减少醛固酮释放,达到缓解房颤的目的。并且该药还可有效阻断血管紧张素II介导心肌细胞内钙超载,改善心房结构重构,减少房颤发生。此外,该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选择性,毒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5]。结果表明上述两药联用可有效发挥协同效用,改善永久性AF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而言,在永久性AF治疗中加用阿托伐他汀、缬沙坦,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更好地改善和控制患者病情,促进心肌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 詹文伟.阿托伐他汀治疗永久性房颤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05(14):22-23.

[2] 陈灏珠,何梅先,魏盟.实用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09-412.

[3] 曲会君.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永久性房颤患者的疗效和对CRP和nT-proBnP水平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9):38-39.

[4] 何卫华.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永久性房颤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02):83-85.

[5] 孙云鹏.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永久性房颤50例临床评价[J].中国药业,2015,(13):6-7.

猜你喜欢

缬沙坦阿托伐他汀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及对舒张压的影响分析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解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