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被看”到“看”,媒介文化视角下的体育“迷妹”现象解读

2018-10-21陈文君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迷妹文化视角

陈文君

摘要:近年来,女性体育迷开始大量且频繁地涌现在体育赛场和媒介场景中,并且有了专属于她们的网络化用语——“体育迷妹”。里约奥运期间,通过赛场内外的表现疯狂“圈粉”的运动员不在少数;天津全运会,孙杨、宁泽涛、张继科等人的“迷妹”来到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粉丝应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体育传媒;“迷妹”;文化视角

一、媒介文本观

英国的伯明翰学校通常被认为是亚文化研究的顶点,同时也是媒体文化研究的新标杆。约翰·费斯克是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媒介文本观与积极能动的受众观,对于解读体育“迷妹”为何着迷以及这一迷群的普遍特质具有指导意义。

在费斯克看来,一个“真正的文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生产和制造意义与快乐;二是能够与大众的社会生活相结合,被大众消费者解读。体育“迷妹”们所迷的偶像能够给她们带来意义与快乐,同时偶像的一举一动也和她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甚至可以说偶像已成为“迷妹”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我们可以将“迷妹”们所迷的偶像视作一个文本。

费斯克进一步将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关系细分为初级文本,次要文本和第三级文本。其中,初级文本和次要文本分别属于“意义文本”和“解释文本”,第三级文本则与日常生活有关。以张继科“迷妹”为例,在她们眼中,初级文本即为张继科本人;次级文本可以是有关张继科的媒体采访与评论,也可以是张继科拍摄的纪录片,等等;“迷妹”们在网络上发表有关张继科的讨论,或者穿张继科同款牛仔裤、戴张继科同款帽子等属于第三级文本。费斯克的“三级文本观”很好地具化了“迷妹”们为何所迷的问题,而终究其然,她们所迷的张继科“不是一个文本或一个人,而是一组正在发生的意义”。

二、积极能动的受众观

“迷妹”们对文本的投入是积极的,热情的,热情的和参与性的。她们的这种参与性(participation)和生产力(productivity),辨别力(discrimination)和区隔(distinction)与文化资本积累一道被费斯克视作“粉都”(fandom)的三个主要特征,同时也是“迷”这个群体普遍具备的特质。1)鉴别力与区隔,“迷”可以清楚地鉴别出属于“迷”的和不属于“迷”的之间的界线,例如张继科“迷妹”和马龙“迷妹”之间会自动划清界限;2)生产力和参与性,着迷行为激励“迷”们去生产自己的文本,比如“迷妹”们会自发地为自己的偶像写微博长文、剪辑制作视频、设计应援海报等;3)文化资本积累,同爱好者类似,“迷”通常都是热心的收藏者,“迷妹”们会收藏偶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笔者曾供职于国内某著名运动员的经纪团队,发现其“迷妹”们对该运动员的国内国际赛场上的运动成绩竟如数家珍,其“迷妹”们为该运动员书写的安利(网络用语,意思类似推荐)长文以及制作的图片海报,常常让笔者发出“高手在民间”的感慨。

三、受众自我认同建构

这些积极能动的体育“迷妹”们寻求的是一种怎样的意义与快感呢?“粉都”行为又可以为“迷妹”们带来什么呢?Peter Mewett、Kim Toffoletti在其合编的《体育和女性体育迷》一书中指出,“对于女性而言,体育‘粉都是一种愉悦身心、自我赋权、自主能动、塑造认同和社会交往的体验与实践”。

微博超级话题现今是“迷妹”们表达自我的媒介阵地,也是她们实施“迷”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笔者收录了6月18日21:00~23:00时(微博用户活跃时间段)张继科微博超级话题(体育类排名第一)前100条微博为研究对象。根据微博的内容,笔者将这100条微博的主题共分为十类:(a)与偶像或工作室互动;(b)“迷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包括提问、抽奖等;(c)制作或分享与偶像有关的帅照、视频、新闻链接等;(d)分享日常生活中与偶像有关的点滴小事;(e)号召为偶像投票;(f)表白偶像;(g)预告偶像的比赛;(h)肯定赛场表现,为偶像加油助威;(i)为偶像辩护;(j)向偶像学习。具体分布数量详情参看表1:

“迷妹”们在积极地、主动地发布这些微博的过程中,寻求的是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一种愉悦身心、自我赋权、自主能动、塑造认同和社会交往的意义与快感。

女性体育迷中为了欣赏男性运动员的肉体而观赏体育赛事,“迷妹”们通过欣赏偶像的帅照、分享日常生活中与偶像有关的点滴小事这些着迷行为,实现了一种愉悦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在网络空间拥有的信息传播权导致了主流媒体权力的分散化,“迷妹”和迷群也得以自我赋权。6月10日的日本公开賽,张继科3-4不敌张本智和,主流媒体多以张继科“无缘冠军”“再负对手”等字眼进行报道,张继科“迷妹”们则肯定偶像的赛场表现,为其加油助威,甚至为偶像辩护,“日本公开赛(张继科)更是男单四强唯一一个中国人!最后11:13惜败,但是进步显著!”“求大家不要被热搜误导”在与主流媒体的对抗中,“女孩”实现了自我赋权。

粉丝通过参与偶像文本,自主能动地创造出自己的文本,这些类型的文本是丰富多样的,包括为偶像制作的视频、美化的图片等。除了自主能动地创作文本,“迷妹”们也会主动为粉都对象的某些意义进行生产和传播,比如她们会号召其她“迷妹”为偶像投票,也会预告偶像的比赛,提醒更多的人观赛。

迷群的自我认同建构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意向和情感的投射。在这100条微博文本中,多次出现“继科哥哥”(4次)“科科”(3次)“帅帅”(6次)“小枝”(3次)“我的分支”(6次)“兄弟”(8次)“我哥”(5次)“小蝶们”(3次)等“迷妹”们对张继科的称呼。可以看出,这些昵称既建构了“迷妹”们对张继科的个人认同,也建构了“迷妹”们对张继科迷群的群体认同。“为你骄傲”“您这么厉害,我怎么能不努力”,“迷妹”们在对偶像的崇拜中塑造了自我认同。

社交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得粉丝和偶像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同时他们也将共享相似观点与价值观的“迷妹”们聚合成群。“迷妹”们通过微博与张继科及张继科工作室进行互动,同时也通过在超级话题里提问、抽奖等方式进行粉丝之间的交谈与互动。

四、体育媒介报道的重要视角

在拟态环境中,女性体育迷被塑造成体育场的风景和媒体的吸引男性观众的色情手段,处于“看见”的位置。而随着大量的体育“迷妹”成群结队地涌入体育赛场,“迷妹”现象逐渐成为体育媒介报道的重要视角之一,长期以来处在边缘地位的女性在体育领域中越来越主流化,地位也由“被看”转变为主动地“看”。

从历史的角度看,体育属于男性,并且是由男性主导着的意识形态。(Gosling,2007)一直以来,女性体育迷身份通常被视为没有男性体育迷那样纯粹,她们观看体育项目的主要动机包括学习、跟随潮流、陪同他人和家庭聚会时间,因而女性体育迷经常以“异性”的身份出现在体育叙事空间中。

而近年来之所以兴起“体育迷妹”现象,在笔者看来,一方面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有关,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的广泛采用趋势已经加剧,使粉丝更接近偶像。它还使公众有更强的参与感和文化生产力;另一方面与消费文化和健身文化的盛行有关,市场将运动员打造为顶级品牌引导粉丝疯狂消费,同时随着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健康阳光的运动员形象受到大众的追捧,加之如今的娱乐圈盛行阴柔之风,故部分娱乐圈的“迷妹”向体育圈发生了转移。

无论如何,主动“看”男性运动员的经历揭示了性别和体育迷身份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意识得到了提升。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大多数这些“体育迷”仍然是男运动员的粉丝,而不是女运动员。在父权主导的体育领域,赛场上存在的男性气质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一种召唤,而体育“迷妹”们每发一条微博,每出现在体育赛场上一次,都是对提升女性地位的一次谈判。

参考文献:

[1]张雨曦.新媒介环境下中国体育粉丝文化的嬗变及其原因[J].视听,2018 (07):242-243.

[2]刘保美.粉丝文化现象中的审美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王高祥.受众参与视角下的粉丝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迷妹文化视角
妮妮猪的朋友圈
埃及“迷妹”:为中国偶像剧痴狂
谭松韵高铁抵沪迷妹围追
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研究
迷妹群像记:无私的明星追逐者
年度人物:迷妹
文化视角下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