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树立新闻素养的可行性

2018-10-21彭静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舆论公众素养

彭静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字方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习近平在猴年春节后的首次公开活动中,用新媒体与网民、记者互动,展现出与时俱进、与民同乐的“新媒体情怀”。习近平的“治网思想”积极主动、开放包容,提出要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主动权,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研究新媒体发展规律。

的确,随着21世纪的到来,各类新型的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突起,新闻传播也呈现出多种形式,信息传播模式也由单一化发展到多元化。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介为社会公众们提供了速度更快、更加便捷、图文并茂、声色兼具的信息接收与信息传播的途径。必然,良莠不分、奪人眼球、抢占头条、失实报道的新闻伴随而来。如若受众者不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缺乏对新闻的辨识和认知,便极易成为一些虚假谣言的信任者和传播者,为各种错误思想舆论的滋生铺设温床。人民日报就曾指出:新闻舆论阵地没有真空,好的舆论可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不好的舆论则会撕裂社会、搞乱人心、破坏发展。因此,新媒体时代下树立全民新闻素养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切的。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特性

所谓新媒体是在全新的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所衍生的媒体形态,确切的说它是一种环境,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与传统意义媒体相比,范围更广、接触面更大。同时,新媒体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及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不仅可以使用,还实现了互动,新媒体多方面的创新必将在信息化的时代里发展更加迅猛。鉴于新媒体大环境的影响,新闻传播也便产生新的规律,形成了新的自身特性。

首先,新闻的制作更具有普及性。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可成为一个自媒体。曾经的媒体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实现“统一发声”;但如今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时代下的技术载体自由发表言论,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很多人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并且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时,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汇聚属于自己的粉丝,形成自媒体。这在网络上势必会产生一定的舆论的影响力。

其次,各类信息的接收更具广泛性。由于多种多样的传播工具的出现,只要是拥有手机、电脑、电视等数字化的媒介,就可以接收来自各个层面的信息。公众无需东奔西走、四处打听,只需轻轻动动手指,便可实时了解祖国家乡乃至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另外,每个人对于接受的内容也不再受到限制,学习、生活、工作、娱乐中任何公众想要了解的内容都可以随时随地轻易获取。

再之,新闻舆论工作更具必要性。相对于新媒体所具有的各种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是一种挑战。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公众拥有了更多更广更快的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但对于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往往无人仔细考究。当缺乏一定甄别能力的个人,在不知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随手转发”,就会形成大肆传播,造成一定的舆论负面影响。因此,正面的新闻舆论引导更为必要,也更为迫切。

我国新媒体在国家政策杠杆的调控下,发挥着网络文化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对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想让新媒体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力量,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便利,就需要每个使用新媒体的公众能够具备“新闻素养”这一基本能力,主动且理性的看待所接收的信息,从而作出决定或者采取行动。

二、新媒体时代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的必要性

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使得公众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更加注重在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中对于自己所掌握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却忽略了信息的真实性。一条虚假消息传播,随之而来的是无数“吃瓜群众”出来应和,有时辟谣都显得十分苍白无力,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民众对于新闻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新闻传播中,新闻工作者持证上岗,新闻传播渠道单一局限,无凭无据的消息在群众中难以传播、造成影响,所以舆情十分容易被掌控。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上升,通过网络转发消息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群众却不认为自己所发的消息属于新闻,更不需要承担责任;更有甚者通过网络发泄一己私欲,公然抨击中伤他人,甚至带动更多不明事实的网民参与其中。

(二)新闻常识匮乏,对负面信息的辨别度不高。新闻知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第一要求,公众自认为只有真正的媒体人才应具备新闻知识。而在迅速到来的新媒体时代下,一则消息就是一条新闻,发送简单方便,接收也非常迅速。这就导致未得到证实、缺乏事实依据的消息,在公众随意地转载、评论之后迅速通过网络蔓延开来。这不仅违背了消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更暴露出网民的新闻常识欠缺。

(三)易受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软”谣言的影响。根据人民日报求证栏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如今在国家的严厉打击下,一些具有事件性和具有重大影响、社会危害的谣言变少,但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谣言层出不穷,微信朋友圈成为了这类信息的重灾区。这些“软”谣言与生活健康息息相关,而且多以通俗易懂、注重人情的形式出现,在看似科学的虚假外衣下,打着“亲民”“实用”的亲情牌,以博得中老年群体的“拥护”,继而大量转发后融入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却殊不知严重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

三、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的对策——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而大学生网民又是学生群体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偏好让人震惊,他们可以利用一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购物、社交、出行、娱乐等等,真正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活习惯。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专业、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任重道远。作为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新闻素养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指标。高校积极培养大学生新闻素养,使学生可以在网络舆论中正确表述观点与想法;并通过学习和使用新媒体时代下的各类网络技能,强化自身的知识储备。这些不仅使大学生自身进一步拓宽眼界、健全人格,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助力。内蒙古农业大学在提升大学生新闻素养方面探索了多项举措,以期为构建清朗文明的社会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一)加强大学生对新闻知识的了解,拓宽知识结构

内蒙古农业大学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在教学安排中开设了新闻类相关专业的拓展课程,如《应用文写作》(包含对传播文书的讲授)、《摄像技术》《新闻摄影》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读、写、说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新闻的兴趣,更广泛地了解新闻知识。这类课程在学校很受欢迎,大家在满怀期望中学习新闻知识,拓宽知识结构。

(二)建立校园新闻组织,营造活跃的新闻舆论氛围

学校的各学院纷纷成立各自的新闻中心记者团,使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到校园新闻采集、编辑当中,逐步熟悉新闻发布流程,亲身感受新闻的魅力。同时,学校鼓励学生记者发挥才智,创作原创作品,择优发布在校园网、校报、橱窗、两微一端等各类阵地中。这对于培养学生新闻观察能力、提高语言写作能力、提升自身综合技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普及新闻和法律常识,引导更多身边人

学校定期举办校级、院级的新闻业务培训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对新闻知识进行广泛讲解,同时对新闻与法律有关的常识进行解读。通过多种形式,学生们了解到我国有多部法律对惩治网络谣言作出了规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成为理性且成熟的网民,也通过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觉悟意识,带动更多的亲朋好友等身边人学会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判断。

(四)制定管理制度,规范阵地建设

学校先后制定了新媒体管理办法、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办法等,要求学校的网络建设和各类新媒体账号一律坚持“谁开设、谁主管,谁应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的单位和学生组织按照隶属关系,须指定一名处级党政干部为第一责任人。通过规范学校新媒体发展的管理,满足了广大师生、校友及公众对新媒体信息的需求,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平台在展示学校风貌、发布新闻信息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內蒙古农业大学的举措有可借鉴之处,更有改进发展之处。树立全民新闻素养,不是一人一校之事,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普及知识、科学引导、遵循规律、把握时机,需要全民携手,才能共创新媒体时代的激浊扬清、抑恶扬善、明辨是非、恪守道德。新闻素养从字面上看是对新闻专业知识的掌握,实则体现了公众判定是非的思想、明辨良莠的能力、遵守法律的意识、对事负责的态度,以及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因此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树立全民新闻素养,强化全民新闻认知,是我们新媒体时代下最现实也最为迫切的选择和挑战。

猜你喜欢

舆论公众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