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方位词“前”“后”的时间概念用法

2018-10-21武文杰MusonaMuchinei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时间隐喻空间

武文杰 Musona Muchinei

摘 要:“前”和“后”是一组基本的空间概念,在许多语言中,描述空间概念的词语都发生了向时间概念系统的隐喻。汉语对时间系统的表述也大量借用了表示空间概念意义的词语,其中“前”“后”在与不同时段表述的对应过程中,呈现出错位和不对称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和分析发现,错位和不对称现象的成因是人们认知角度和认知习惯的不同。

关键词:时间;空间;隐喻 ;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8)03-0033-05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8.03.005

前 言

对空间概念的认知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许多抽象概念的认知框架和语言表述都通过这些概念与空间概念之间的隐喻(metaphor)来实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隐喻就是借用空间概念来描述时间概念。周榕指出:“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1]。时间概念具有单向、线性、不可逆等内在属性,与空间概念具有较高的“象似性”(iconicity),这种象似关系是人们将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建立概念隐喻的心理基础。

从空间到时间的表述方式存在于许多语言中,汉语在对时间概念进行语言表述时多采用表示空间方所概念的词语,比较常见的有“上”“中”“下”“内”“外”“前”“后”等方位词,所形成的时间概念搭配形式如:“上(中、下)午”“三天内”“八小时外”“以前”“今后”等。其中,“前”和“后”是在对汉语时间系统进行表述时使用较多的一组空间方位词。国内外学者多对“前”和“后”在表示“过去”和“将来”这组概念的错位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赵元任认为,一些表示次序或时间的词语有“前”无“后”,比如可以说“前几年”“前些日子”,不能说“后几年”“后些日子”[2];吕叔湘认为,“前”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后”只能指未来[3]。吕先生的观点与后来学者们的观察略有差异。其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日渐深入,其中Yu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汉语时间系统得出的研究结果是:1.时间系统是空间隐喻的结果;2.时间系统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系统,可以有规则地生成隐喻表达式;3.时间可隐喻为流体或运动中的载体[4]。在“前”“后”与时间概念的时段和时点对应方面,一般认为“前”和“后”可以分别与“过去”和“未来”形成对应关系。

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汉语空间方位词“前”和“后”在表述时间概念时有以下四个特点:

1.“前”表示“过去”、“后”表示“将来”;

2.“前”表示“将来”、“后”表示“过去”;

3.“前”表示“现在”、“后”的概念空位;

4.“前”和“后”在时间概念上具有不对称性。

下面我们就从上述四个方面对“前”和“后”在汉语时间概念表述中的用法进行分析。

一、“前”表示“过去”、“后”表示“将来”

张建理认为,“时间可分割为有界时段,可丈量,并按先后次序依次排列,如果观察者位于现在,则其前为过去,其后为将来;如果观察者要对同方向的两个时段进行比较,则离其较远时段为前,离其较近时段为后”[5]。徐盛桓指出,人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作是一个单位,并容易给予它们相似的名称,类似事物可用来互为比喻[6]。所以时间概念有界、可丈量的属性与空间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这两组概念之间形成隐喻的前提。

“前”与“过去”、“后”与“将来”的对应,是汉语“前”“后”空间概念与时间概念之间一组主要的对应关系。语料测查显示,现代汉语文本中62.4%的“前”、83.7%的“后”与“过去”“将来”这组概念形成了对应据沈家煊统计,“前”和“后”的使用度差不多,分别是1146和1151。我们从语料库中随机提取了“前”“后”表时间概念的用例各1000个。文中各用法的比重分布以时间概念用法为基本前提。。这组对应关系实际上可以扩展描述为“前”所指称的时间早于“后”所指称的时间,如“前(后)半夜”“前(后)半生”“惩前毖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

本文从内在的心理机制角度对这一对应现象作出解释:从人们基于自身的认知体验过程和结果来看,空间属性上,“面前”的事物具有“可看见”和“可感知”的特征,即“已知”;“后”表示“身后”,具有“不可见”或“不可知”的特点,亦即“未知”。在相应时间属性层面上,过去发生过的部分属于“已知”,而没有发生的属于“未知”。从人们的感官经验出发,“前”和“过去”、“后”和“将来”容易形成自然的对应关系,并由空间意义向时间意义发生隐喻。

这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

1.“前”表示“过去”:

空间:前→面前→[WB]可见→可知→已知

时间:[DW]过去

2.“后”表示“将来”:

空间:后→身后→不可見→不可知→未知

时间:[DW] 将来

从以1、2两组认知图示可以发现,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共有的“已知”“未知”属性是“前”和“后”从空间概念向时间概念“过去”“将来”分别发生隐喻的基础。

二、“前”表示“将来”、“后”表示“过去”

这组对应关系与前面的正好相反,形成了交错对应的状况。诗文及成语中保留了大量以“前”表“将来”的例子,如: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例中“前路”既可以理解为现实意义上的道路(空间概念),也可以理解为“将来”这个时间概念从该诗内容来看,应该更倾向于指后者。。“前”表示“将来”的意义也存在于许多现代汉语双音词中,如“前途”“前程”“前瞻”等等。

与“前”的用法相对应,“后”表示人们所背向的表示“过去”意义的时间段。这组概念中,“后”不仅构词能力及使用度都不及“前”,而且经常与“前”共现使用,例如:

[2]人生若不往前看也不往后看,只是活在当下,就什么烦恼也没有,有时候我们觉得活得太累,只是因为想得太多。(唐七公子《华胥引》)

语料测查显示,17.2%的“前”与“将来”形成对应,16.3%的“后”与“过去”形成对应。

“前”“后”的这组时间、空间概念的对应,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方面,人们在认知上把呈线性状态的时间看作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按照时间流逝的方向前进,即面向“将来”运动。另一方面,时间具有不可逆的属性,人们不能重回过去,见到原来的人和事,而将来的人和事,尚有遇见的可能。

这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

3.“前”表示“将来”:

空间:前———→面前———→可见

[XCj.tif]

时间:[DW]将来

4.“后”表示“过去”:

空间:后———→身后———→不可见

[XCy.tif]

时间:[DW]过去

从3、4两组认知图示可以发现,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共有的“可见”“不可见”属性是“前”和“后”从空间概念向时间概念“将来”“过去”分别发生隐喻的基础。

将1、2和3、4两类认知图示对比后可以形成这样的结论:“前”“后”与时间概念的对应之所以呈现交错对应的关系是由人们的不同认知模式决定的。前者的认知模式以已然和未然的判断为基础,后者的认知模式以可能和不能的判断为基础。

三、“前”表示“现在”、“后”的概念空位

“前”与“现在”也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仅限于“目前”“眼前”“当前”等少数几个词语中,有20.4%的“前”与“现在”形成对应。“前”作为这些词的构词语素表示时间概念的时候,仍具有一定空间概念色彩。

“前”所表示的“现在”意义,是在作为表空间的语素构成上述词语后,再由这些词语词义整体引申出的时间意义。其中“眼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着空间概念意义的用法。例如:

[3]走出小楼,我的心直往下沉,眼前的校园景色令我更向往到哈佛来,照我今天的表现大概是没戏了。(陈剑锋等《哈佛MBA——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目前”和“当前”的空间概念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失,但这一意义和用法可以在古汉语文献以及成语中看到。例如:

[4]如其言,果于水中见约抱刹仰头,裁出鼻,遂擒之。约言求就师目前死……。(李百药《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

[5]当前有床,贵人当案而坐,以竹倚床坐嘉福。(戴孚《广异记》)例[4][5]中的“当前”“目前”从文本时间和内容来看属于短语形态,与现代汉语中“当前”“目前”的词汇形态不同。这两个的词的词汇化过程不属本文的研究范围,故不赘述。

成语中还有“大敌当前”,所表示的都是空间概念意义。这些词语的空间概念意义是与人们的视觉活动密不可分的,“目前”“眼前”都直接以视觉器官作为构词语素,而“眼前”所见事物这个过程具有即时性,即时性与“现在”具有共通的特征,这正是包含了“前”的空间概念词向时间概念发生隐喻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范畴里,“后”没有与“前”相对应的用法,形成了概念空位。首先是因为“现在”所表示的时间是一个时点概念,不具有时量的连续体特征,因而具有唯一性。其次,“前”相对于“后”在空间概念上具有显性特征。沈家煊認为,“方位词里‘前和‘后不对称,‘前是无标记项,‘后是有标记项。”[7]沈先生对“前”和“后”标记属性的判断主要基于分布标准和意义标准而非常用的频率标准,因为二者的使用度接近,“后”的使用度甚至略高于“前”。

四、“前”和“后”的不对称分析

从二、三两部分内容可以看出,“前”和“后”在表述时间概念时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当“前”表示“将来”,“后”表示“过去”的时候,“前”的用法比较丰富,而“后”只有“往(朝、向)后看”这样一种用法。例如:

[6]我这人有个特点,决不往后看,不走回头路,不吃回头草。(佚名《我的婚姻观——朱明瑛自述》)

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往(朝、向)后看”往往和“往(朝、向)前看”共现。例如:

[7]哲学家桑塔耶那说过:“不能记起过去的人,便注定要重蹈覆辙”。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向前看”和“往后看”并不应该是排斥的。(李锐《起用一代新人》)

从人们一般的认知习惯来看,处于空间概念“前”边的事物比“后”边的事物认知起来更加方便。

从时间范畴内部来考察,一个范畴内部成员的不对称实际就是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判断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句法环境的分布情况。从这一点来看,“前”的分布环境要比“后”广泛得多,因此可以把“前”视作这组概念(前=将来、后=过去)的无标记项,“后”视为有标记项有人认为,这种不对称现象与人类的生理有关。人的感知器官多面对的是“前”,背着的则是“后”,人类吃、闻、看等活动多涉及到前,从而造成了“前”“后”的不对称。参看甄长慧“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平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前”可以表示“现在”,“后”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用法。“前”的用法如“当前”“目前”“眼前”等。

“过去”和“将来”在所指上是具有对应关系的,从语义上看是一组反义概念。“现在”这一概念在时间轴上所具有的是时点属性,与“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概念具有的时段性质不同,因此“现在”在概念本体方面不存在相反或相对的概念[8]。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汉语空间方位词“前”“后”的时间概念用法得出以下结论:

1.汉语空间方位词“前”“后”与时间概念之间的对应是通过“隐喻”实现的,此种隐喻发生的动因在于空间概念与时间概念存在着一定的“象似”关系。

2.“前”和“后”在与“过去”和“将来”的对应关系上存在交叉。这种错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的认知模式不同造成的。

3.“前”和“后”在对时间概念进行表述时具有不对称性。“前”属于“无标记”项,而“后”属于“有标记”项。原因在于人们对空间概念“前”的认知的熟悉和深入程度远远高于“后”。

可见,汉语“前”和“后”的时间概念意义是由空间概念意义隐喻而来的。在隐喻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角度和认知习惯的影响,“前”和“后”在与不同时段和时点的对应关系上存在着交错对应和不对称分布的特点。

[参 考 文 献]

[1]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1):58-66.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吕叔湘.语文杂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4]YU 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 [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5]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2003(5):84-91.

[6]徐盛桓.相邻和相似——汉语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二[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33-41.

[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8]叶慧君,朱琳.共时历时角度下词的功能上的顺应性阐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22-25.

【责任编辑 卢春艳】

猜你喜欢

时间隐喻空间
空间是什么?
爱的隐喻
创享空间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