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在之真与自为之真

2018-10-21王俊平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3期

王俊平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差别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艺术真实是自为的真实,生活真实是自在的真实。同时生活真实又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不能离开生活真实,但是艺术真实又不等同于生活真实。

关键词:生活真实;艺术真实;自在;自为

艺术表现的是现实的生活,很多的艺术类型都是要尽量的表现真实,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真实感,但是艺术毕竟是人为创造的一个虚幻的世界,虽然在欣赏的时候它总能给人以“真实”的感受,特别是某些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让人觉得似乎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人物就发生在自己的周围。达芬奇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论说:艺术要像镜子一样的反映自然。在他看来艺术就是要尽量真实的反应生活真实,要创造出一个“第二自然”。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艺术逐渐的多元化,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类型和艺术风格,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抽象主义艺术,艺术表现真实的理论也一度的受到挑战。

一、真实是生活和艺术共同具有的特征

真实一词指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存在,是一个物理的概念。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事物是自在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人们自然的接受它的存在状态。人类用眼、耳、口、鼻、舌来认识身边的这个世界,体会不同的颜色、声音、味道。自然的真实状态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当人类产生的时候自然的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形态。生活的真实感是切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这种真实会影响到人们的真实的生活,人们对于生活的真实具有的是切身的体验,人不能完全的随着自己的意志而任意的改变它。艺术是表现真实的,苏格拉底说:“我们应该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艺术的表现对象也是真实的,更重要的是艺术能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当然这样的真实不会切身的影响到人们的真实的生活,但是在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同样会让人们体会到真实的感觉。人们会和艺术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为了主人公的命运而牵肠挂肚。《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中也有作者曹雪芹自己生活的影子,清朝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记载有这样的则故事:“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嗜《红楼梦》,致成疗疾(肺病)。当绵啜(病危将绝)时,父母以是书始祸,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煞我宝玉!遂死。”从生活的真实方面来说这个商人之女的生活和林黛玉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由于作品的细腻描述使得这个女孩认为那就是自己,和黛玉同悲同喜,虽然这种欣赏艺术的态度并不让人赞同,鲁迅就曾经批评过这样的做法,他说: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进书去,硬去冒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怀的利害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抱有这样的态度去欣赏艺术作品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毕竟说明艺术的确是可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甚至于这种真实比现实的生活真实还要强烈,这也正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原因所在。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也正是因为它强烈的真实感使他们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在和平时代,人们的生活都是平缓的进行着,一生之中并不会经历多少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也不会人人都有机会去参与某件影响一国的大事件,但是艺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将这样的事件、情节、场景真实的、凝练的表现出来,让人们身临其金,如同真实的经历一般,艺术作品因此而获得了生命。

二、生活真实的自在与艺术真实的自为

生活真实的存在是客观的,是现实的、切实的存在的,不会随着人们的主观而任意的改变。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观的规律,人们要认识这个客观的真实的世界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原始人从用只会简单的使用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到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事物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但是在艺术的世界中,就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来创造。所以生活真实的特点表现为一种自在的状态。

艺术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作自己喜欢的艺术形象。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不是艺术家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臆断的。艺术之所以能夠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也是和由于它所表现的对象是现实的生活当中存在的,人们经历过或者是耳闻目睹过类似的事物,具有相似的情感经验等等,这样才会在欣赏艺术的时候产生“共鸣”而体会到真实的感觉。艺术的真实是一种“虚幻”的真实,这样的真实不会影响到人们切实的生活,这样的特点在影视戏曲艺术当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戏曲是高度程式化的一种艺术,很多的经典剧目都是根据一些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的加以完善。人们很明显的就可以辨认出它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但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真实的感受。会为了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心,感同身受。我国的水墨画也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艺术,郑板桥曾经有过一段很经典的论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舒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愫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期间经过了艺术家自己的加工和技术的水平等等因素的加入,此时的竹和本来的现实生活中的竹子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了。在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本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艺术家的主导作用使得艺术表现出它的真实性是自为的。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真实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真实事件的写照如大卫的巨幅油画《拿破仑加冕式》,真实的再现了拿破仑在自己加冕之后为王后约瑟芬戴上王冠的场景,在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有大主教、贵族、侍女等不同的人物,每个人都刻画的精细入微,这样的真实是如同达芬奇说的那样,“像镜子一样真实的表现”;除了这样的表现形式,还有另外一种,表现的是真实的情绪感受,如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这幅作品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在该幅画作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人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三、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的素材和表现对象都是现实生活提供的。古今中西的艺术家们在这一点上是达成共识的,艺术真实是离不开生活真实的。达芬奇认为:艺术要像镜子样的反应自然。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由于柏拉图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理式”,也就是说原本就存在一个“理式”,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这个理式创造的,是“理式”的影子,而艺术则是影子的影子,因为它表现的是自然的真实。在我国的绘画理论中,最早的成型的理论著作是谢赫的《古画品录》,其中就提出了“应物象形”的要求了,认为绘画要能够真实的表现对象,之前出现了很多关于艺术的传说,例如说顾恺之画龙而不点睛,点睛之后龙就腾飞而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说明当时的绘画艺术是追求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的。宗炳一生“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他提出“以形写形,以貌色貌”的現实主义绘画原则。在之后的艺术理论中也多出现了艺术要真实的表现生活这样的论述,唐代的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石涛大师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理论都包含了艺术要表现真实,要师法自然,不能主观臆造。但是艺术的真实毕竟不同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是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艺术创造,加入了艺术家本人的想法和思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寓于海”,艺术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喜爱,能够不断的传承下来,其魅力所在也就是由于它的情感性,能够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白石老人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白石老人的作品便能够体会到老人的睿智之言,他画的虾比起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虾要有生命多了。“外师造化”还要“中得心源”才能创造出正真有生命得艺术作品,二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艺术创作中,既不能完全不考虑真实性而弄出很多令人不解的“艺术作品”,也不能够照搬照抄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握好“似”与“不似”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是不同的,但是艺术的真实离不开生活的真实作基础,一个完全不能体会生活真实,没有生活经验的人,是无法真正的欣赏艺术的,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提炼和精华,艺术在被欣赏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真实的情感体验。但是又要把握好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布洛认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尽量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不能如同那位贾人之女一样,混淆和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距离,把艺术真实误认为生活真实而达到不能自拔的地步,这也不是艺术欣赏的最该境界。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2]《郑板桥集》 郑板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姜耕玉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国画论辑要》 周积寅 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5]《西方画论辑要》张弘昕.杨身源 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6]《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