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018-10-21敬春雷
敬春雷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3.以正确的节奏、语调朗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并积累最基本的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重难点:
1.以正确的节奏、语调朗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并积累最基本的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探讨文章寓意。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知识掌握情况。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解决以下问题
A.太行、王屋二山的規模怎么样?
B.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C.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D.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2)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 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 自作聪明 板书
4.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 “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 大智若愚 板书
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 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分析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D.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移山?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理解寓意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
2.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坚持不懈的形象?
明确:a.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
B.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五、总结升华
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