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

2018-10-21王转红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生

王转红

一道考题:写出你知道的传统节日?学生的答案让人匪夷所思:儿童节,圣诞节,母亲节……这些错位的答案,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氧”。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那怎样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像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甚至传统节日及各种民俗也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何特点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其最主要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1.自律、自强

克己自律、崇尚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克己自律、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自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

2.理智、智慧

中国先秦以来的儒、墨、道、法几个最著名的学派,都十分重视理智和智慧,强调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大学》上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

如,引导学生进行《论语》《孟子》《礼记》等课程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古人智慧,领悟先贤思想,创造性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3.审美、人文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用诗歌表达情感。《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楚辞》尤其是《离骚》等名篇,更是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后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孕育和熏陶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带领学生选择性学习,吸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如何渗透于教学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1.诵读先导,阅读经典

以经典诵读为先导。要求学生媒体早自习,阅读古今优秀作品中的语段,古体诗、乐府诗、唐诗、宋词、散曲等。加强理解的同时,注重理论实践结合,让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和传统文化发生联系。

通过阅读走进经典。阅读整本书后,通过填写阅读报告单,表演话剧,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举办“向你推荐一本书”演讲擂台赛等各种形式演绎动人的章节。如看完《三国演义》,可以话题交流“我心目中的英雄”;可以表演精彩章节“桃园三结义”等;看完《屈原》就让学生表演历史剧。

在阅读中,努力复活每一部经典,每一个传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一个个故事,蕴含着一个品族不屈的奋斗史,抗争史,以及整个民族改天换地的信心和决心。

2.校园文化,熏陶感染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为此,将每年六月确定为学校经典展示月,在一年一度“走进经典,传承文明”大型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背诵古诗词,吟唱、演绎古诗词,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古诗词。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音乐、舞蹈、茶道、武术等元素和诗词密接起来。将礼乐和孔子《论语》相结合;将高山流水之音和《关雎》相结合;将茶艺和《陋室铭》相结合;将舞蹈和《明月几时有》相结合;将武术与岳飞《满江红》相结合,进行动人演绎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内化。

此外,利用节日活动,农历,二十四节气……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以此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3.多彩活动,深入内化

设计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方案并实施,如开展“谈古论今话诗词”“妙笔生花抒情怀”“惟妙惟肖绎人生”“绘声繪色诵美文”等活动。宣扬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开阔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坦荡胸襟;感受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情怀;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在活动中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深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加强自我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

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只有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崇高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少年力斗传统
聪明的学生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