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撬动学生潜能发展
2018-10-21张群
张群
摘要: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组织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撬动他们的潜能发展。就教师的角度而言,撬动学生潜能发展是一件值得深究的事情,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学生自身的情况,还有教师的手段,以及想要达到的程度。就学生而言,想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后也要配合教师的方法进行,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配合,才能撬动学生潜能发展。
关键词:潜能;学生;方法技巧
就学生自身角度而言,首先要树立自信,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成绩不佳,而进一步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在智力水平方面不如人。还有的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没有从这个方向去努力。其次也有方法不当的影响,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去开发自身的潜力,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之中,不知所谓。因此学生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就必须克服一些困难,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撬动自己的潜能。本文根据经验,就学生如何撬动自己潜能的发展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学生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的情感收获和心理体验,而不能一味的比较分数。比如在计算一道复杂的方程题目时,学生的能力有限,但是潜力无限,这个时候教师在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己逐步解决问题,当计算出正确答案时,学生就会获得充足的成就感和对于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这种感觉日渐积累,学生能够时常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久而久之就可以消除学生自己对数学的抵触心理,进而开始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反之,如果学生遇到难题时没有及时的解决,没有找老师或者寻求同学的帮助,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失落的情绪,形成一种恐惧和抵制数学的心理,这对于自己的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不断的突破自己的学习障碍,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树立自信心,注重情感导向
学生正值心理发育的时期,这个时候学生的心理敏感而脆弱,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注重情感导向就是顺应自己的这个心理特点。树立自信心是开发自己潜能的第一步,树立自信并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而是要按照步骤来。首先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个时候可以请他人公正客观的评价自己,再结合自我感觉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发掘自身的优缺点,优点加以总结,缺点加以改进,这样一来就能对自己有着充分的认识。然后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不要过度否定自己,而是看到差距后要想方設法缩小差距,对于自己的优点要加以弘扬,这是我们自信的主要来源。树立自信之后,要注重自己的情感导向,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对身边的各种关系进行梳理,摒弃负能量,吸收正能量,不断的为自己的心灵加油打气,逐步丰盈和充实自己的内心,减少自己底气不足的感觉。这样一来,自信心有了,情感导向得到了正确的指引,自身的潜力就会不断的喷涌而出,让自己逐步变得优秀。
三、制定合理目标,用期待激发学习动力
利用期待的心理可以自己更好的学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期待代表了学生的一种潜力,是自己教学的目标所在。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老师的期待是激发自己动力的良药,是使自己变得优秀的理由。真心的期望可以让学生更加尊重老师,让学生更加努力。同样,老师对学生有所期待,就会尊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这样两者相互的关系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期待和赞美诗一种伟大的力量,例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运用肢体和动作语言,配合鼓励的眼神和目光,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并且鼓励大家参与到互动中,就可以让学生慢慢改变对学科的抵触心理。学生因此要利用好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将其转化自己学习的动力,帮助激发自己的潜能。另外学生要制定合理的目标来敦促自己,没有目标就会变得迷茫和懒散,这样发掘自身潜能就无从谈起了。只有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才会有紧迫感,逼迫自己发挥潜力来完成这个目标,这个时候可以叫同学进行监督,帮助自己完成相应的目标。
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当一个人在身体力行做事的时候总是会不经意的展现出自己都没想到的能力,这就是潜能的发掘。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但是适当的实践活动要参加,只有多和人接触,才能迅速的建立自信,运用出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在实践活动中,你要同不同的人接触,这可以极大的锻炼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不再畏惧,其次实践活动也会锻炼自己的其他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实施能力,这样连带着自己的潜力也会被发挥出来,这是撬动学生自身潜力发展的绝佳途径之一。
总结:总而言之,学生要想发掘自己潜力,首先要树立自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配合教师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黄文熙.学生潜能的分析与研究[J].教学周刊.2017(4):25—30
[2]李祥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引导[J].语文教学研究.2014(5):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