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玄妙天籁 曼妙轻舞

2018-10-21阚蕾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43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

阚蕾

摘要:“舞诗”是黄安伦先生为独奏乐器与芭蕾双人舞创作的一种特殊曲体,以这种体裁创作的乐曲一共有三首:长笛独奏《舞诗NO.1》、大提琴独奏《舞诗NO.2》和钢琴独奏《舞诗NO.3》。《舞诗NO.1》主要以中国“雅乐”音阶为调式基础,形散而神不散的形态,将中国乐曲高山流水之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黄安伦先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诠释。

关键词:黄安伦;舞诗;音乐分析

一、黄安伦与长笛曲《舞诗NO.1》

1、作曲家黄安伦

黄安伦,现代中国作曲家,1949年出生于音乐家庭,这位活跃在西方主流世界的中国作曲家,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秉承先辈传统,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结合,以旋律为主、用细致入微的手法、充满推进力的和声、严谨的复调、色彩对比鲜明的管弦乐法及醇厚浓郁的民族气息作为其独特的个人特征。

黄安伦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技法,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黄安伦在坚持有调性的创作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很多创作手法,如西洋和声与民族音乐旋律的完美结合、传统调式上的多调性横向进行。在光怪陆离的现代音乐面前,黄安伦一直坚守着“有调调”的艺术传统。立足于“固守”基础上的民族主义语言与浪漫主义激情融会贯通,是他音乐风格的总体特征。作曲家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清晰易解的艺术风格,与中国其他作曲家形成鲜明的风格互补关系。

2、长笛曲《舞诗NO.1》

《舞诗NO.1》风格清新优美,旋律典雅,具有中国戏曲“昆曲”的元素,在结构上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将中国民族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板式结构和西洋传统的三部曲式相糅合,使乐曲既有中国古典的气息又具有现代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乐曲的调式与和声,乐曲建立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四个偏音形成综合的九声音阶,长笛的主旋律行走在bA宫九声音阶基础上,调式中偏音在横向运动中游移不定给乐曲带来了多重的色彩变幻,而钢琴的伴奏旋律却采用bD宫调式基础,这种多调性的对置使得乐曲风格变化莫测,让人捉摸不定却紧紧抓住听众的耳朵,使听众沉浸在作曲家营造的朦胧飘渺的音乐画面中,作曲家黄安伦先生用精湛的音乐创作诠释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二、《舞诗NO.1》之美学意韵

中国乐曲讲求旋律的流线性,以线性思维为主,注重旋律的表现性,讲求形散神不散,大多婉转,自由,使音乐极富韵味,颇有余音绕梁的一番情景。《舞诗NO.1》就是这样一首乐曲,作曲家黄安伦先生采用以五声调式为主体的七声调式作为创作的基础调式,将多个不同的调式进行复杂的混合,使其成为综合调式,这种综合的复杂调式是其创作的一个突出表现。在和音织体方面,将西方的和声和中国的和声相结合,动力和张力并存,使乐曲即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韵味又具有现代感。在乐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长笛独奏,这就对演奏者的演奏要求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必须了解乐曲的含义,所要表现的意境,在神、悟、虚与实等方面有恰到好处的拿捏。

在钢琴与舞蹈的伴随下,独奏与舞蹈共同出现在舞台上,乐与舞相互融合,独奏音乐并不是仅为舞蹈而演奏,舞蹈也为独奏的音乐提供了视觉效果,音乐形象的视像交相辉映。《舞诗NO.1》带来的是整体的音乐感受,在虚实之间,我们可以体会作曲家刻意营造的各种情绪。表现这些情绪,演奏者在演奏《舞诗》时,要通过个人本身的技术、修养和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现它的意境,这也体现了只有虚实相结,动静相合,音乐才能变得更有魅力。

三、《舞诗NO.1》之演奏

这首作品由引子、呈示段、展开段、紧缩的引子、再现部、尾声六部分组成。

乐曲的引子在大二度与小三度的倚音和散板的节奏形式中拉开帷幕,长笛在演奏的时候,一定是由慢渐快、自由而不失节奏感的。在演奏三十二分音符音型反复的时候,可以用到颤音演奏技法。引子部分多在长笛低音区,让长笛模仿中国萧的声音,所以,在演奏长笛低音时,气息一定要平稳,口腔在放松的同时也要立起,口腔内像是含了一颗鸡蛋一样,发“呼”的音,避免音色过于扁平。

引子过后,乐曲进入4/4拍,六个小节后乐曲通过频繁出现的32分音符可以看出,这一乐段的情绪是更为激动的。因为旋律进行到这里时,引子部分基本接近尾声,相较与引子的开始部分,这一乐段起到了很好的情绪对比以及承上启下的作用。乐段中出现了跨音程和重音的演奏技巧,我们要充分利用腰腹部的肌肉控制气息,均匀分配到每一个32分音符上。没有连音线出现的地方一定要给出每一个音的音头,舌尖放松,轻发“吐”音,唇型往两边略微拉伸一些。发“吐”音时,口腔里的形状也应是立住的,尽量不让舌头收到口腔打开的影响,吐音要干净清晰,不含糊。重音的演奏基于吐音演奏之后,当重音出现时,应让腰腹部的控制力量,有弹性的、短促有力的演奏,而非舌尖的力量。

颤音作为长笛演奏中表达情感、美化音色和延续音乐的重要手段。在演奏中国曲子中颤音时,必须是由慢渐快的,这一点和欧洲古典时期曲目中颤音平均演奏有很大差异。70小节出现的颤音紧随着半音阶之后,音乐情绪在此处激动了起来,表现的不再是绵延悠长,而作为了衔接旋律的重要表现。这时半音阶的出现推动着旋律不断向前,音阶因为只隔半音的关系,所以显得密集且紧凑,在旋律表现上也变得层层递进,直至推进到乐段高潮部分。半音阶与颤音的结合,也让乐段变得抑扬顿挫,刚中带柔,情感的表达到达一个顶峰。

在创作技法上,从41小节开始的展开部出现了对置型复调,两条旋律在同时进行时又相互对比。你静我动、你繁我简是对置型复调特征。长笛与钢琴的旋律相互交织,同时也带动着舞蹈的进行。

结语

“舞诗”作为一种形式而言,集乐、舞、诗三位一体,其实是一种古老的形式,在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传统根基。首先,“舞诗”的内容本身具有诗性,能够将其诗性提炼出来变成舞蹈作品,其次,“舞诗”内容能够与舞蹈本体结合,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一首作品都能凸现舞蹈特征。再次,“舞诗”具有很大包容性,它不仅能包容音乐、诗歌和舞蹈,还能包容歌唱、戏剧等很多因素。具有完整的诗化的舞蹈结构,塑造了诗意的舞蹈形象,与音乐完美结合,还具有一定的独创性。黄安伦先生将这种特殊的曲体为长笛独奏和芭蕾双人舞而创作,音乐和体裁极其出色,常常被作为长笛器乐独奏和比赛的决赛曲目,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长笛作品。历经了数年,这首长笛独奏乐曲以为经典,至今仍被广为演奏。在演奏一首乐曲时,不仅要读懂谱面上的旋律与符号,还要学会去掌握分析谱面下隐藏的深刻内涵,只有文化和音乐相结合,才能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的境界,方能将音乐表现的完美无憾。

参考文献:

[1] 王希平:长笛曲舞诗赏析

[2] 李藝清.浅析黄安伦作品舞诗与其钢琴音乐创作特征[J].2010.5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
歌剧《原野》中金子唱段<哦,天又黑了>的分析与演唱演绎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古筝组曲《云山》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