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辽单565在高密度下的丰产性研究
2018-10-21贾文华
贾文华
[摘 要] 辽单565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组配的玉米新杂交种,也是近年来义县引进的耐密型玉米新品种。本文开展试验研究辽单565在高密度下的丰产性,得出该品种的合理密植范围,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和充分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辽单565;高密度;丰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05-73-2
玉米是辽宁省义县的主要农作物,正常年份义县的玉米播种面积均在5.00万~5.33万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種面积的70%以上。所以,玉米生产的丰或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义县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玉米品种的优劣不仅要看其在某一年或某一地区的丰产性,而是要全面综合地考量其种性和品种的特征特性。
1 优良玉米品种的生物学特点
作为一个优良的玉米杂交品种,一是根系要发达,入土要有足够的深度,并且根量要大,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只有根系发达,吸收养分的功能才会强大,而且功能期长。二是茎秆要粗壮,要坚实有弹性,而且韧性好、硬度强的铁杆玉米抗倒性强,运输养分能力高。另外,基部节间较短也是利于抗倒伏的优良性状。三是义县当地农民群众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充分地证实了,在义县的土壤条件和气候资源条件下,中小穗、耐密植型玉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较强,在高肥水条件下容易获得高产。同样,在水浇条件差、土地瘠薄的地块上,耐密植的品种比稀植大穗品种的实际产量更高。四是穗轴颜色应以红轴为宜,因为红轴是显性基因,白轴是隐性基因,红轴的表现更有利于其他优势基因的表达。多年来研究表明红轴玉米品种抗倒性一般比较突出。五是田间群体密度的可塑性要相对较大。密度大时果穗相对小些,密度小时果穗大些,是最为理想的。因为随着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农民在田间投入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在逐渐减少,往往不间苗。因此,密度可塑性小的品种就会影响产量。优良品种要求密度可塑性要大些。六是抗病性。在义县玉米生产中,主要是对弯孢菌叶斑病、大小斑病、褐斑病、青枯病等叶部病害的抗性要强。
总之,一个优良的玉米杂交种就是应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没有过多的能源和物资投入下,能够实现稳产、高产和优质的目标。辽单565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近年来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引进义县种植以来,经过几年的试验考察基本符合上述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为了更进一步探讨该品种在义县的合理密度范围及其丰产性能,为该品种在义县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特进行了本项试验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玉米杂交品种辽单565。
2.2 试验处理
本试验设5个处理(即5个不同的密度),行距均为50 cm。处理1,3 500株/667 m2,株距38 cm;处理2,4 000株/667 m2,株距33 cm;处理3,4 500株/667 m2,株距29 cm;处理4,5 000株/667 m2,株距27 cm;处理5,5 500株/667 m2,株距24 cm。
2.3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行长10 m,10行区,行距50 cm,每小区50 m2。各区组间步道2 m。该试验占地面积850 m2。试验地前茬一致,于2017年4月28日耕层10 cm地温稳定通过10 ℃时及时播种。各处理间的田间管理一致,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成熟后及时测产、及时收获。
3 结果与分析
本试验的产量结果如表1所示,田间物候期调查及考种结果见表2。从表1可知,处理3即4 500株/667 m2的产量是最高的,为845.6 kg/667 m2。经方差分析和F测验结果显示,这5个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3的百粒重为42.5 g,单穗粒质量为195.2 g。这两项指标均为5个处理的首位。而百粒重和单穗粒质量是不容易受其他环境因素影响的,是较为稳定的产量因素。排在第二位的是处理4,即5 000株/667 m2,为822.4 kg/667 m2。处理4的百粒重为40.8 g,单穗粒质量为182.1 g。
4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耐密植新品种辽单565在义县春播的条件下,在肥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适宜的密度范围应为4 500~5 000株/667 m2。只有达到上述合理的密度范围,才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