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 才能感悟数学
2018-10-21陆芽
陆芽
数学作为重点科目之一,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其知识要领。但是在目前,我们却发现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表现得差强人意,例如缺乏兴趣、无法理解知识概念等等,以至于很多学生谈数色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有关,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本文是作者结合自身经验,针对本文要点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挖掘生活元素,探索數学现象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发源地,在围绕生活角度打造数学课堂时,我们可以事先带领学生挖掘生活元素,以此帮助学生生成生活意识,懂得身边的哪些现象与数学相关。这样既能让知识具有代入感,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例: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校操场的平面图出示给学生,然后出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让学生懂得工人在施工时是如何确定操场的总面积的。同理,在教学统计学知识点期间,我们可以将相关单位的财务报表,或者是将超市的每月销售清单出示给学生,由此让学生了解到统计学知识在生活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案例列举,引导学生实践
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开展数学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适当地为学生出示生活案例,随后鼓励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分析,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方法上,我们可以围绕以下两点进行:
选择生活案例,解决生活问题
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时,要从生活的角度入手讲解数学基础知识,我们要利用这些案例展开实践练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平台。譬如在讲解加法和减法的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喜欢收藏的卡片出示给学生,然后拿走一部分卡片,随后再添加一部分卡片,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同理,我们也可以将一些生活现象编撰成数学练习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解题的方式来解决生活问题。譬如:某小学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动物园游玩,已知一张门票25元,两人购买门票可以得到优惠,共45元。如果所有学生同学(35人)一起前往这所动物园,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怎样购买门票可以节省更多的钱?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开放性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不同的解答思路。在学生完成解答之后,教师可以将典型的解答方案出示在黑板上,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各种解法的利弊,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思维。
制定练习计划,建立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并在平日的教学中渗透指导,而在围绕生活元素打造数学课堂期间,我们也要在布置作业、设计学习任务时合理融入生活元素,由此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相关的知识点时,作者在课堂中开展了名为“生活小超市”的课堂体验活动:首先,准备一定数量的学习用具,如七巧板、直尺、铅笔、橡皮等;其次,选择数名学生到讲台前饰演超市老板和顾客;最后,在学生表演购物和售货的同时提出问题:XXX同学买了哪些物品,这些物品的价格是多少?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中,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体会数学的趣味。类似的活动还有许多,比如带领学生前往校园花团,计算花团的周长和面积。又或者,要求学生计算出操场甬道栽植树苗所需要的树木数量等等。而在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我们同样可以导入生活元素,例如要求学生前往当地的银行进行存钱;要求学生前往当地的超市购物,并设计出条形统计图等等。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形式,往往可以更全面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利用生活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学习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以后的备课与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深度挖掘生活元素,合理选择素材,由此为学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反复的体验和学习中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懂得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存在局限性,在围绕生活元素开展数学教学时,我们要时刻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比如他们的思维模式、思考方法、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等,随后针对个别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