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显性知识 架构完整知识体系
2018-10-21周金香
周金香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材解读方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对教材书本知识的解读缺乏整体结构的意识和视野,只看到了一个个知识点表面的不同,却难以用整体的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教学也就很难利用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来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支撑。但是我们知道:结构化的知识、方法具有更好的迁移性,更易于理清它的来龙去脉。
“一网打尽”,网住所有知识点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些知识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是一个纲目清楚、主次分明的知识网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教授过高年级或者低年级的课,甚至很多青年教师只教授过一两个年级,不能对教材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解读,所以造成对于所授知识的脉络掌握不清晰、重难点把握不准等情况,进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要想解读好教材,就强烈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先把教材内容细化成“点”,然后把“点”梳理成“线”,进行“条状重组”,这样就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把握学情,在解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笔者把1~10册内容以单元为单位,按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进行了初步分类,对知识点所在的领域有了一个大体认识,从而为后面的知识细化以及分类做好准备。
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论是课标内容还是教参内容,它的表述都是大块的知识,并没有细化成“点”,而且课本上的对话框、自主练习等地方也蕴含着一些小的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上册《运算律》的信息窗——《加法运算律》,它里面除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在练习中还蕴含着减法的运算性质。再如,《小数除法》的信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除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一内容,它还涉及到整数部分不够除需要商0补位的问题,“小电脑”中涉及了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内容。为了防止小知识点的遗漏问题发生,我们不放过每一个信息窗的每个小部分,将所有知识点都“抓”出来,然后在本领域内再次细分。这样,在知识细分并罗列的过程中,知识点自然就串成了一条简单的“纵向”线。而且,在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就会对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也会有一个初步把握,为后面的知识架构做好准备。
梳理好所有的知识点后,经过分析确定重点、难点,再根据重难点确定知识点的课时数。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进一步把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而且通过重难点的分析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螺旋织网”,织好单元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常出现以每课教学内容为基本单位的情况,这样作为整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就被割裂开了,无法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统整性,影响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
这种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式的教学,往往会使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学生学起来也无法理解内容的意义,造成学习困难的情况。单元知识体系的构建则是把教材中以橫向的知识“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按其内在的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教师整体感悟认识再整体把握教材,强调知识结构间的横向关联性,让教学更具整体性,思路更加清晰。
在“网”住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单元知识体系的架构。教学中的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或单位。对于教师来说,知识结构是一种知识的理解方式,即将所教的内容结构化;也是一种教学的组织方式,即将所教的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呈现。
分析课标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单元建构的要义是解读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分析新课标,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解读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其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依据课标内容对各个“单元”进行整体分析。
分析教材编排
教材编排并不是遵循数学知识体系的“直线式”发展顺序,而是“知识循环,螺旋上升”。通过分析教材编排,帮助我们合理地认识某一单元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灵活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并通过分析学情、教材有效备课进行下一步的课堂教学设计。
分析学科知识
在单元知识结构确立中,我们找到相关知识的拓展点,对相关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尤其关注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的数学内容,通过分析和比较,找出共性因素,实现知识的链接,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贯通和联系的,明确了单元教学内容在整册数学学习和各学段数学学习中的位置和意义,即部分和整体、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能够知道该如何进行单元教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个单元的整体架构,有层次、有系统地构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系统性和教师教学的整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