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8-10-21张彩红
张彩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开始摒弃“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开展生本之间的对话,实现知识的共享、信息的交流。但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话意识不强,他们有依赖心理,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师囿于预设,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对话流于形式,缺少动态的生成。教师只有真正掌握对话的艺术,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才能创造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提升对话意识,提高对话能力
教师要营造民主的对话氛围,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以学生的思维思考,不拘泥于传统,敢于迈出新的步伐,根据学情灵活地选择教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同时,还要把握提问时机,在学生困惑时,教师需要在重点知识处、新旧知识的交替处提问、追问,调动学生的认知储备,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如在《图形的平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呈现小船与金鱼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小船与金鱼图是如何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以动画演示物体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物体的平移,针对它们的运动方向进行提问:“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再对比它们的平移距离,说说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如何数的?”师生对话,能够为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去探索图形平移的距离。
增加内容,丰富形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作为唯一的对话谈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打破教材的束缚,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深入挖掘学生熟知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增加对话的多维度,让学生从对话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对话交流的能力。
教师要丰富对话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在引领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要超越“一对一”的對话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的思考。通过“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等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学生的回答存在错误时,教师要“明知故问”,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理解透彻。
如在《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今天,我们利用乘法来学习新的知识,大家请看情境图,新华书店新到300本《数学智慧读本》,从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4人一组边指着书上内容边展开讨论:“第一周卖出去4包,一共卖出去多少本?”“80本《数学智慧读本》一共卖了多少钱?如果300本都卖出去,可以卖多少钱?”大家踊跃说出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由于学生的经验、认知水平差异不大,他们在合作中更容易获得安全感,会“肆无忌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想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对话的空间,提高他们表达、质疑的能力。要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要让他们懂得分工协作。教师在布置任务后,要让大家将讨论的结论拿出来分享,才能促进观点的交锋、融合,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形成风格,提升艺术
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开展对话,要根据学情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对话的深入。另外,在评价时要以激励为主,要认识到学生是正在发展的个体,有着无限的发展潜能,要对他们有信心,要倾听他们的想法,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师的评价要具有艺术性,不能以“对”“不错”等简单的肯定、否定的词语评价,这种模糊的评价语会让学生失去探学的信心,要针对解答的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指导,可以运用温和的语气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要独占课堂的话语权,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舞台,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内化知识。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我,当学生的思维活跃之后,就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速要慢于平时讲话的速度,这样才能易于让学生接受。语调要生动,能融入教师的情感,在讲解重难点、关键处内容时,要“调”高语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授课时,常伴有表情、手势、眼色等,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弥补语言讲解的不足。而且,教师还可以用丰富的体态营造融洽的氛围,以自然适度的表情鼓励学生,用严肃的表情启发学生探索。眼神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教师要巧妙地将眼神与语言相配合,传达信息、表达思想,通过环视四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缓和课堂的紧张气氛。此外,也可以借助手势与学生进行交流,烘托关键话语,对语言进行强调与补充。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形式单一、内容狭窄、地位不平等的现状,要提升对话意识,增强对话能力,丰富对话方式,形成对话艺术,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