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与思考
2018-10-21肖凡
肖凡
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是由什么围成的?学生:长方形、正方形……教师:(出示情境图)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找到它们吗?学生: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并指认长方体。教师:为什么这些大小、高矮不同的物体、形状都可以说是长方体呢?它们是不是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设计意图】 对平面图形的复习为教学立体图形教学做了铺垫。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对比平面图形来切入长方体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认识面、棱、顶点
教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从哪些方面研究它的特征?学生:边和角。教师: 对于长方体你想研究它的什么?学生交流。教师: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面。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课件出示:相邻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教师:摸一摸尖尖的点,在长方体中叫做顶点。看一看,它是幾条棱的交点?我们把三条棱的交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设计意图】采用指导观察、逐步分析的方法介绍了“面、棱、顶点”的概念,使学生在对长方体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其特征的认识,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特征奠定了基础。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教师:看到面你想研究它的什么?学生:有几个面?形状是怎样的?教师:关于棱,你又想研究它的什么?顶点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进行探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注意:小组长做好记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就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对有价值的问题即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注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汇报总结,归纳特征
教师: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们组的发现?学生:我们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我们还发现……(学生边说边操作学具演示)教师:为什么说相对的面相等?学生:因为相对的两个面有相等的长、宽,形状也一样,所以是完全相同的。 (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教师:谁还想汇报关于棱的情况?学生:它有12条棱。(边说边数)教师:同学们观察这些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这横着的4条棱在位置上是怎样的?竖着的呢?(引导学生说出“相对的”)教师:所以是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教师:如果对棱进行分组,可以怎样分?每组棱的长度怎样?学生交流。教师进行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长方体有8个顶点。(边说边数)教师:(课件演示:长方体有8个顶点)通过大家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教师:请大家将长方体放在课桌左上角,从一个方向观察,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学生观察后交流)教师:因而把长方体画在平面上一般画成屏幕上这样(课件动态演示)。看不到的部分用虚线表示,前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他的面画出来的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向交流,思维碰撞,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整个过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通过介绍长方体的透视图形,帮助学生完成由实物教具到立体图形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师:(出示框架模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师:当长方体竖放在桌面上,请你指出它的长、宽、高?侧放时呢?学生分别指出长、宽、高。教师:看来长宽高随着长方体摆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教师:那么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动态演示:长宽高越长,长方体越大;长宽高变短,长方体变小。同时形状也在变化)看来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设计意图】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放置方式,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猜想和验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教学方法灵活科学,有利于学生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课堂小结,完善特征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老师送给大家一个口诀:(课件出示)长方体立体形,八顶六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六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交流收获,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编制的口诀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长方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