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导学案 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8-10-21冯兆康
冯兆康
导学案的编写和基本构成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确立学习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培養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内容。
知识的构建体系
历史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串联,设计课堂的逻辑顺序。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整理整个单元,甚至是整本书的关系脉络,从而把握各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梳理。其次,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其中的基础知识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对基本史实概念识记、理解和运用是学好历史的重中之重,其中包括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拓展和延伸等,教师的授课意图要充分体现在上述元素的编排之中。
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学习方法跟学习好基础知识一样重要。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点拨学生的历史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家国情怀。学习方法的点拨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定的,如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可以在导学案上设计表格让学生归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学生从中学会了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又如,在讲述“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以设计历史情境题,让学生站在商人、农民、官员、书生等不同社会角色去看待大运河开通这一历史事件,从而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就是利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置选择、填空等题目来考查学生当节课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设置一些拓展延伸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也可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的检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及时反馈。
巧用导学案,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导学案中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针对性。通过导学案上的预习题、材料探究题等设置,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从而逐步形成一定的学科核心素养。
挖掘学生自学的能力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根据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行通过查阅资料,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多。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材料题,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的内容时,教师讲述完当时纷乱的状况之后,可以提问:“《三国演义》中曾经描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根据刚刚学到的内容以及你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句话呢?”这题目没有明确的答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构建“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这一正确的唯物史观。
最后,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简练的语言概述“本堂课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自身有什么感悟?”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导学案的设计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是孔子留下的宝贵教学经验。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认知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考查。在导学案问题设置方面,设问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比如,在设计《难忘“九一八”》的导学案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怎么理解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如何评价“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在课上进行提问时,教师可以把与“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相关的时间、人物、地点等有关于历史时空概念之类的陈述性问题留给中等生,把对“不抵抗”政策的理解、对西安事变历史意义的评价等较有思维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这样既让优等生有展现的平台,也保证了其他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
结语
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记住几千年来发生过什么事件。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历史需要年轻人的尊重。教师通过导学案这一载体,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进一步形成与积累其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教师引导好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才能在他们最好的年龄培育出最好的花朵,迎接最灿烂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