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有效课堂教学
2018-10-21许建军
许建军
现实背景及意义
今日少数民族地区(藏族牧区)通过讲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也是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但当今社会迅猛的发展和急剧的变化令知识的储存量越来越大,把学生的生活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苦,面对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望而生畏,只能放弃学习。当今学以致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学校培养输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累积了大量的低级劳动资源,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问题的提出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存在学习汉语知识为了应付考试、用低效表面的文字符号训练的情况,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重重,学习兴趣低、压力大、效率低,学生学习苦,令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必须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计划。
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藏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的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教学单元,融合到汉语学科,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完成,用有效教学策略讲授启发式和发现启发式及开放、合作、研讨和探究等教学方式,体现汉语学科育智、育德、育人的价值,最后在学生身上的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获得智慧的工具,智慧又为获取知识服务,最终为学生文化基础、自身发展、自主创新服务,完成学校独特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大力培养和开发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夯实基础,这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落后和大量开发低级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给长期以来教学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和形式化教学敲响警钟,为少数民族学生成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不懈努力。
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汉语应用基础,但是从小接受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等地域文化,在性格、心理等方面有明显的民族特性。同时这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学生在接受教育、信息交流、开阔视野等方面与内地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少数民族地区有两种教学模式,以藏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汉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藏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开设一门汉语课,其他课程都用藏语授课,本开题报告就是研究以藏为主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指加授一门藏语课,其他课程都用全国统一教材。
研究的内容
本地区汉语教学的现状研究:要清楚本校及本地区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比如,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研究。研究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心理特征差异、性别差异等对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影响的规律,制定相关的研究措施,及时处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汉语有效课堂研究,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學目的,把汉语教学实践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展示平台。
研究的思路
围绕“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有效课堂教学”主题展开研究。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提高汉语学科课程教学,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少数民族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夯实基础,为国家推广教育改革发展和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奉献一切。
研究方法
有自然式探究范式、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类比法等。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实验研究,总结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方法,构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具体的方法有: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自我体验;挖掘学生自我品读的能力;加强学生诵读和阅读体验;强调学生自我阅读感受的正确表达;开发汉语学习资源,拓宽汉语学习渠道。核心素养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符合我国国情,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家长访谈、教师访谈等方法了解低效课堂教学的现象;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如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创造性地利用文本、媒体、师生、社会生活和民间生活等各种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藏语(母语)对学习汉语思维的影响;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培育具有核心素养的社会主义优秀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