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 培育素养 提升效率
2018-10-21李剑吴
李剑吴
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已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但“教什么”“怎么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理念缺乏创新、设计缺乏创新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根本的变革。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关注个体差异,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明确的指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开展启发式教学,以少而精的提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开展多元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培养。
依托文本,引发参与
教师要以语言描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关注生本,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给他们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如在苏教版三上《做一片美丽的叶子》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大家都認为叶子很美,那么叶子美在哪里呢?课文中哪几小节是直接写叶子美的?”学生阅读课文,感受叶子的外表美,并引导大家理解“形态各异”的意思,有学生借助文本中的语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叶子,让大家观察他们的形态,有的学生拿的是五角形的,有的学生拿的是椭圆形的……大家通过比较发现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借助“无字词典”理解词义。一些说明文具有科学性,内容比较枯燥,教师精讲课文易“走样儿”,如果不提及内容,学生又会出现理解困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使用媒体,促进理解
图画能展示形象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将文本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插图、简笔画、多媒体图片都可以用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在苏教版五上《变色龙》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如下:“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尺蠖像竹枝,枯叶蝶能以假乱真,变色龙能随周围环境改变自身颜色。” 呈现变色龙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音乐能给人带来美感,令人心驰神往,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将人带入意境之中。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音乐让学生感受其音乐律之美。如在苏教版五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教学中,教师以《惜别》配乐吟诵,让学生感受作者李白与友人孟浩然之间的离愁别绪。
反复诵读,促进感悟
诵读是感知文本信息,获得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的活动,学生通过诵读内化吸收文字,并转化为思维与表达工具,促进语言能力的形成。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作品,形成独到的心灵感受。一是整体分析。教者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提出要点,引导学生逐渐自读,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二是比较阅读。让学生对比阅读相近的若干篇课文,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提升判断、思维、推理与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学生在读中要善于抓重点,学会抓词句、抓形象、抓情感,从若干个侧面中的一面进行教学,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得要领。如在《莫高窟》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浏览各种彩塑,想象彩塑不同的样子;三要化繁为简。语文教学避免求全、琐碎,不以精细的分析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四是以读代讲。学生阅读,能将文本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表达交流的空间,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
促进互动,强化引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开展多元的对话活动,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因情择教,引发学生的情感共振,要充分地信任与理解学生,要让学于生,为他们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放手让他们探索,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佳境,引导学生在发现、提问、解决中建构知识体系。如在苏教版五上《天火之谜》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演老百姓、自称有学问的人,表演他们取笑富兰克林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富林克林面对人们的取笑而决定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秘密的决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推动学生探求新的知识。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评价,对既定之论进行批评与争辩,在共享中进行心智的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要为学生留有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进行讨论交流;要鼓励小组围绕主题探讨问题,大胆言说,通过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从而达成共识。教师要针对学生感兴趣、有讨论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质疑,设法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猜想,逐步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逐步形成好问、好思的良好习惯。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立足学生发展,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视野的拓展、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开启;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为学生留有思考、交流、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