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论语》的精神流淌在血液中
2018-10-21包艳秋
包艳秋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其所传达的思想系统、是对当时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精神的提炼和升华,而论语对我们现今的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中有一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我看到论语这一则时,我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击中了,想想自己已经年近五十、华发满头,想一想自己这些年被工作和家庭的烦恼占尽了大半时光,我余下的时光应如何度过呢?如果我再虚度年华,真的白来世间走了一遭。要想不虚度此生,我想,我得把时光“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在学习《论语》之前,我很少看书学习,认为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是现在想想,我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挥霍呢?我不禁拿起了久违的书,开始过上了手不释卷的日子。学生有时会很好奇:“老师,你今年多大了?”我逗他们说:“我今年两岁了。”他们知道我在开玩笑,我解释说:“我说我两岁你们不要惊讶,其实这是因为《论语》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我知道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读书的人,常常也是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读书会使人更深切地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行云流水、意味深长。此刻,你沉浸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如同一位智慧、美好的朋友与你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的那一刻,你的心就像长出了翅膀。
珍惜時光,其实也包含着对亲情友情的珍视。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在家中的位置至高无上,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学业上的教育,很少有孩子对父母的奉养心存感恩。《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今天所说的孝,即奉养父母,而且奉养父母时态度要非常恭敬,否则奉养父母时,父母还要看儿女的眼色,那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等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父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离开我们,尽孝不能等,否则就会出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局。
《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反过来想,自己想要的,也要分享给别人。我比较喜欢朗诵,平时有空也爱练练朗诵。一次,社区里一起踢毽的朋友要举办一次中秋晚会,我帮他们练习朗诵,编排戏剧和三句半,等成功演出后,一位社区居民拉着我的手说:“包老师,太谢谢你了,我长这么大,头一次参加演出,真的非常感谢你,让我拥有这一辈子的美好回忆。”其实,我非常理解他的这种想法,每个人在心里其实都是小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认可。每天晚上吃完饭后,我到公园教两个小时的吉特巴舞,把它无偿地教给愿意学的居民,现在我的徒弟也有一百多人了,我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会进入我的笔端。从文学层面来讲,一个作家要融入社会生活中,要有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我每天承担着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整天接触的群体是学生,接触面相对狭窄,我把教舞的过程也看作是融入社会的一个过程。
教完舞再花两个多小时,一篇文章就写成了。写作的内容是对童年乡村的回忆,我的家乡是辽西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那里有明月、清风、庄稼、河流、土地,淳朴的人民,是他们给我的写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虽然它只有十几户人家,但它是我全部的创作源泉,正像艾青的诗中所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的作品有对教育的思考,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自己的困惑和迷茫,“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写的文字有一百多万字了,虽然我的作品可能还很稚嫩,但他们就像我的孩子,无论有什么缺点,他们都是我的最爱。
除了写小说、散文,我还编写了两个电影剧本,《爱的温度》和《我那遥远的张家湾》。主要内容是一个乡村教师如何帮助学困生,使他们能走上人生正轨,假若有机会能把他们搬上本溪的舞台,相信定能弘扬教师中的正能量。
读书写作跳舞之余,我又迷恋上了书法,我们学校李井泉老师天天坚持练习书法,我也追随着他的脚步,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书画同源,坚持练书法的同时学习国画。每天晚上,读书写作之余,画上一幅国画自我欣赏,有时还将自己的作品放到朋友圈“炫耀”,收到许多朋友的赞美和鼓励。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人生苦短,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心有多宽,人生的路就有多宽。生活是个万花筒,有一双爱发现的眼睛,你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读《论语》让我更珍爱生命,更热爱生活,更能用爱生活的心去影响他人,让他们和我一起领悟生活的精彩。有的人感叹教师的生活又苦又累,其实只要你有颗快乐的心,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就会甘之如饴,这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应该传达给学生的感悟。
读《论语》,感《论语》,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照亮别人,温暖自己。最后用一首小诗结束我的感想:
《论语》思想传千秋,
追随圣人走坦途。
手捧圣书不释卷,
孔学魅力照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