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节后反思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2018-10-21纪佳微

天津教育·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倍数小鸭子小鸡

纪佳微

首先,“倍数”这一内容对学生的认知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们常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提起“倍数”这个词,然而学生自己的意识里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概念,相应的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的误解。而且这类内容不易理解,需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课后反思,所以本人在再三思考下,决定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引导学生们学好《倍的认识》这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数学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来说,目前不得不重视的就是学习的反馈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的表现来看,目前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反思和询问,引导学生对自己学到的内容和存在疑虑的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方便在下次课堂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因此,我们应格外重视学生在“倍”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在哪里。对于我们班上的学生而言,在学习“倍”之前,很少有学生对相应的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即除了在生活中,学生们很少接触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要格外重视课堂中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当然,本次《倍的认识》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可以分成比较具有针对性的两个部分,一方面的内容是在把握基础内容上认识倍,在字里行间和段落大意里理解倍的真正意义;第二方面的知识是扩展内容,就是在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实践分析。比如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回答生活中倍数的知识和相应的数据问题。一般可以问学生这类问题,比如:“求一个数是其他数的多少倍数或者两者倍数关系”,这类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生活中有关倍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会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指导,比如在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数量进行观察和估计相应的倍数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他们家中的一些资源进行分析和利用。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对筷子的数量进行倍数的估算,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倍数学习成绩的提高。当然,在课堂反思之初,需要明白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问题所在,让学生积极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活动进行分析和统计,促进《倍的认识》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清晰的认识。首先,需要一直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展开描述,对于“是几倍”和“多几倍”要进行划分,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自我思考,防止在课后作业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教学案例

巧妙设计,淡化难点

把整个数量看作一份整体,以整体为一个约束,看整体里面的数字与整体的关系是学生掌握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倍”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初步感受“倍”的概念后,教师用鸭子和松鼠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倍”的概念,通过对比,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看出小鸭子和小松鼠的数量,即“谁是谁的多少倍”,这时学生很容易懂得小鸭子的只数是小松鼠的两倍。教师通过这种对比,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把数量看成整体的一份,以这个整体数量为标准,在另一个数量上规定“一份数”,看看总体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数”,这就是整体是圈出来“一份数”的几倍,加深同学们对“倍”的理解。

巧妙构思,深化重点

“倍”是这节课的认识重点,“数的几倍”的含义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因此,笔者想出了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学生有动物卡片若干张,里面有小松鼠、小鸭子、孔雀、猴子、小鸟和小鸡,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鼓励下,将小动物们的数量填在方格里,并让其他同学回答:“小鸭子数量是小猴子的多少倍?小猴子的数量是小鸡数量的多少倍?小鸭子数量又是小鸡数量的多少倍?”

接着,由学生自主计算并填上填空题的数据,教师再把几种可能的情况一齐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能够用发散性的思维举一反三,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倍”的含义,确定小鸭子的数量,从而计算倍数得到小鸡的数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鸭子的数量是确定的,通过小鸭子的数量就决定了其与小鸡和小猴子之间的倍数。通过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深化,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倍”的意义,并且明确“倍”的算法,扩充巩固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数字乘积的掌握比较好,很容易看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倍数关系。然而,如果倍数关系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来表示,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子的形式引导学生,例如:“每一份有两朵花,请问现在有八朵花,能分成几份?”在例子中,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几是几的几倍,可以帮助加强其对除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一些例子的列举,学生的记忆中无形地加深了对倍数关系的定义与理解。然后,学生通过教师平常布置的作业以及资料书上的练习,进一步巩固除法的练习,使其对数学中的运算法则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进而提升对数学的热情。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我有一些不准确不专业的语言,让学生对于“倍”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数学思维,对此我应该加强作为教师自身的学习,弥补语言不到位的缺点,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从而让课堂更为生动和专业,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

教学反思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使得学生有创新的兴趣

我们所说的数学学科是一个研究现实生活中形状与线条的学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着数学,很多常识都运用到了数学的例子。學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来源于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学习数学的方式,所以,我们要将数学和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拥有更多接触到学习数学的机会,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创新

有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如果处于一种舒适、宽松的氛围之中,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使之更加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可以产生具有创新形式的思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精神,就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能够一起互相帮助的朋友,将讲台从黑板前“转移”到学生之中去,使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地被教师提问转变为主动向教师提问,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生群体之间互相解答、帮助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相学习之中达到激发创新的效果。

教学的过程不是呆板无趣的,而是要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放松愉悦地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表达想法的能力,并能探索到学习的乐趣。

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创新教育能够使学生摆脱被动的学习状态,自主地加入学习中,并从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因此,实践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安排“创造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结语

总之,课程学习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里去探讨倍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方式的理解。按照新课改的指示,这节课通过以上案例活动使学生体会了别样的数学学习方式,对于学习“倍数”这一概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理解了该理论的本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倍数小鸭子小鸡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小鸭子得救了
倍数魔法
开心的呼噜噜
什么是玩呢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关于“3与9的倍数特征”引起的思考
数学题
表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