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供给侧调整
2018-10-21宗焕波李国栋
宗焕波 李国栋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过程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是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性调整,并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教育领域作为“教育产品”的主要供给方,一样需要做出供给侧的调整。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调整,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核心环节,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在学校接受的德育尤为重要。然而时代在发展,目前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甚至起着反效果,所以只有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才能更好地实现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本文对南宁三中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从教育提供方即供给方的角度,对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设提出一定的方法性策略。
爱国主义教育供给侧的现状及分析
供给主体固定化,不能形成合力
在中学阶段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升学压力和学科的细分,除了政治教师和历史教师外,其他学科基本上都不认为本学科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而且政治和历史教师自身也更多地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爱国主义入脑入心。
这样的现状与我国教育领域的顶层设计是不一致的,我国在中学各个科目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设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围绕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师和历史教师的事,也是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供给内容僵化,不能与时俱进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涵在不同的时代应有所不同。然而,现在的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教材更新的速度赶不上时代的变化,对时事的关注不够。大多都是在宣传历史名人、领袖、英雄和科学家,让学生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这样的内容固然没有什么错误,但这些内容学生都耳熟能详,没有新鲜感,因此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目标强过德育目标,教材的编排以及教师上课的内容更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往往变成一句空话。中学阶段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等的探索与挖掘应做到与时俱进,有所侧重与突出。
供给形式单一,不能知行合一、情理合一
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心里想、嘴上说,更需要的是体现在实践中,然而在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多表现为情感丰沛,理性不足;理论积累丰硕,实际行动不足,很难做到情理交融、知行合一。当前爱国主义活动为数不少,但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的活动却为数不多,大多活动依然停留在理论的宣讲学习,实施简单重复的主题活动、基地参观游历,在实际的情理合一、知行合一方面表现力不足,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密切注视。
南宁三中进行的有益尝试
针对上述现状,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入脑、入心,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当多的城市和学校都做出了探索,就效果而言,南宁三中开展的实践型德育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下面本文就南宁三中的部分活动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多科教师形成合力
南宁三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活动,组织教师研究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个科目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发挥教务处的组织引领作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定期研讨,探索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学生心脑。
该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出了几点经验: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进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注重知识目标向德育体系的转化;其次,各个科目、各个处室齐抓共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师和历史教师的事,也是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再次,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利用影音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技术工具,采取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德育內容本土化,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南宁三中充分挖掘本土德育资源,在整理校史的过程中,整理出三中师生在抗战的那段岁月里坚持办学、抵御外侵的历史。
南宁三中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在昆仑关战役中积极承担责任,师生踊跃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南宁高中坚持办学,并积极支援抗战。其中,南宁三中的校友覃怀义在昆仑关战役中壮烈牺牲。
为铭记这段历史,南宁三中组织带领学生各班代表和学生社团代表,在国家公祭日前往昆仑关,悼念在昆仑关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并以此激励三中学子继承三中前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不忘历史,勇挑重担,早日实现中国梦。同学们敬献花圈、听老兵讲抗战故事,瞻仰纪念碑,回顾校友为祖国捐躯的事迹,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德育内容本土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看到自己的校友前辈为和平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深深感动,深受鼓舞,这样的德育才能更好地入脑入心。
德育内容生活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出来
为了能使学生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保留,也为了营造出积极向上、青春活力、乐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笔下最美丽的信念”为主题的校园墙体绘画大赛,让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更和谐的三中、更壮美的祖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在墙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构图,在创作的过程中每个班的同学都参与到其中,用画笔诠释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坚定了理想与信念,这样的德育效果远比简单的说教好得多。
德育内容舞台化,把革命歌曲唱出来
红歌是我国历史传承中的经典文化,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爱国主义文化内容。南宁三中作为百年名校,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下来,发展成现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众多校园文化精品。例如,南宁三中的革命歌曲大赛已经举办了8年,大赛以班级为单位参赛,每班选定一首作为参赛曲目。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般从9月开学开始训练,训练持续到9月底比赛,一个月的练习使得节目的水平和质量非常高,有的班级充分发挥家长和教师的作用,在外面聘请专业的指导教师,指导歌唱技巧、队形编排、动作设计,提升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将爱国的情感植入学生心中,通过学生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教育学生铭记革命历史,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高中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的启示
供给主体的调整:各个科目、各个处室齐抓共管
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也不能仅仅靠政治和历史教师,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科教师共同营造人文氛围。中学阶段教师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对教育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存在于政治、历史的课堂上,在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三观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形成的。
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仅是政教处的事,而是需要学校的各个处室齐抓共管,共同搭建德育平台。虽然政教处分管德育,但德育的发生、评测、影响、修正、引导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予以支持并及时反馈在德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各处室也可以给德育活动提供和创造出很多的契机。
供给观念的转变:以生为本,入脑入心
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要以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能树立、是否能践行作为评价标准,要关注学生的“心”和“脑”,要因人、因地、因时施教,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将接触到的爱国主义相关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并能在恰当的时机践行爱国行为。
为了防止教师为完成任务而存在简单地照本宣科的现象,要关注学生在爱国主义的学习与践行中的问题,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者和受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被灌输”的抵触感,通过蕴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具体的事例、鲜活的人物、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必然选择,用未来中国发展的前景,增強学生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而奋斗不息的奉献精神。
供给路径的创新,强调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爱国主义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想要提高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过去以单一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过于老化的现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青少年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保持浓厚的兴趣,促进德育效果。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更容易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也能更好地将爱国主义的内容内化。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可以通过实际的考察让同学们增加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明确未来将要承担的任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二是通过开展“红色主题”辩论赛、艺术节、革命歌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在活动中培育其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操,并以此为依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三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实际参观增强其爱国主义的深厚感情。
结语
环境育人,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在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的目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局限于枯燥的说教、僵硬的考试,要把历史博物馆、展览馆、英烈纪念馆等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起来,要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各个处室、各个社团充分调动起来,多位一体把爱国主义教育办成轻松愉快的、喜闻乐见的学生活动。